万壑秋风木欲空,流泉屈曲竹丛丛。山家已露炊烟白,鸟雀初归夕照红。
篱落喜无车马迹,柴门时有故人踪。桃源渔父知何处?未若兹图景最工。
猜你喜欢
咸熙画图无与共,传世希微爱者众。二李之后已寥寥,宣和当日尤珍重。
新图一旦落人间,神宫寂寞何时还。经营意匠出尘表,上下五百谁能攀。
水回中有渔舟泊,山顶崇台招白鹤。篱根浮出水潺潺,万竹琳琅奏天乐。
霜飞木落一天秋,栖禽向晚声啾啾。柳溪错认渊明宅,过桥岂是王弘俦。
景色萧条如太古,路僻村深贮烟雾。分明再见辋川人,芜词何敢轻为附。
清容自是鉴赏家,持将却向天之涯。几回试展未能去,落尽庭前无数花。
燕归帘半卷。正漏约琼斗,笙调玉琯。蛾眉画来浅。甚春衫懒试,夜灯慵翦。香温梦暖。诉芳心、芭蕉未展。渺双波、望极江空,二十四桥凭偏。葱茜。银屏彩凤,雾帐金蝉,旧家坊院。烟花弄晚。芳草恨,断魂远。对东风无语,绿阴深处,时见飞红数片,算多情、尚有黄鹂,向人睍膻。
平生同所为,相遇偶然迟。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
江流来绝域,府地管诸夷。圣代都无事,从公且赋诗。
老衲诛茅昔小留,七仙阴为护岩幽。
不将石履呈奇怪,安得西归好话头。
喜雨还忧雨过多,人生可煞是多魔。事难恰好天谁问,天本无心可奈何。
病起苦炎熇,郁纡意不适。乘晓临前轩,冷冷蕉露滴。
苔藓缘阶绿,败叶扫还积。昨夜西风来,吹梦落天末。
眷念宦游子,天涯互相隔。章江波溶溶,蜀山青突屼。
长歌《行路难》,栈道历冰雪。儿行万里遥,母心随征辙。
愿儿志四方,云程奋六翮。仲子依帝都,圣恩美嘉节。
弱冠金闺彦,辞亲远行役。护辇去复回,衣黦边尘迹。
愿儿俪璠玙,匡君并辅国。愿儿如阳春,随时布德泽。
霭霭出岫云,曈曈浴海日。勉哉为霖雨,努力同修德。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ī)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赤壁怀古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彻:直到。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