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矫温州牧,清声范史云。当时称大老,今日有夫君。
德用玉为器,胸盘锦作文。志行朝野庆,我独叹离群。
猜你喜欢
欲折池荷惜藕丝,广栽庭树觅相思。乐传唐谱清平调,舞拂燕馀大小垂。
纨扇可能调翡翠,月团嬴得解荼蘼。多情却笑张郎笔,懒向书斋学画眉。
赵氏连城璧(bì),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参考资料:
1、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赵氏连城璧: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君:指赵纵。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乍晴秋好。黄菊敧乌帽。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
蜀娘漫点花酥。酒槽空滴真珠。兄弟四人别住,他年同插茱萸。
浮云冉冉送春华,怯见春寒日欲斜。
一夜雨声能几许,晓来落尽一城花。
每话归田倍怆神,转头谁认旧巢痕。可怜八里桥边水,难返三生石上魂。
晚泊姑孰浦,忽逢潇湘人。
口称丹邱客,面带湘江云。
此客骨不凡,九天之麒麟。
新上紫烟顶,以头触天门。
赤龙怒当路,夭矫惊百神。
麒麟顾何力,牙爪勇踞蹲。
既欲掎其角,又或批其鳞。
此身甘万死,齑粉不逡巡。
帝曰汝无罪,濯濯良不群。
辍吾黄金铺,纵之赤城尘。
收头缩下土,别待风雷春。
龙怒逐之去,四海波涛翻。
顾我天一涯,遗下颜色温。
昔为游天梦,尝受一日恩。
老来因对客,念往惊心魂。
寄谢剡溪子,入朝可无言。
涧泉劝我出山迟,曲曲遮留步步随。
泉自多情侬自闷,今宵会有出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