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有言,力学如行路。设不进一步,即为退一步。
高秋驻行宫,清暇鲜几务。耽书有宿缘,娱此深山暮。
即景自体验,未觉胜前度。踟蹰生愧惭,空复寻章句。
猜你喜欢
凿池取青天,鱼向天上游。
夜静风不波,一痕山月秋。
清漳博士姚先辈,妫水神明世胄遥。绵岭题诗风满竹,韶溪放棹月明潮。
愁来白石歌休唱,老去青山隐可招。世事都如棋一局,坐观谩学烂柯樵。
呜呼!有明神宗之季国卼臲,光宗继之更短折。维时先生官给事,顾命乃与大臣列。
防微肩巨定大计,选侍移宫一朝决。再起中丞赴双阙,大柄已被阉人窃。
干儿义孙满庙廊,二十四罪愤所切。赤县争高宦者祠,彤庭遍染中丞血。
讵有婪赃杨大洪,舍人宁死心如铁。或言汉之厨顾洁其名,唐之牛李营其穴。
宋之洛蜀明东林,党祸纷纷蹈覆辙。封疆已被门户误,遂讥先生太激烈。
我谓此言殊不然,藉口保身附明哲。假使当年稍媕婀,张禹孔光更何别?
君子岂能误国家,目为党人正气绝。呜呼!正气绝,国乃灭。
啼鴂春城客自伤,荒葵闾巷怯归装,何时去住两能忘。
新绿阴中禽鸟乐,乱红香里蝶蜂狂,韶光端的与人妨。
王子析(xī)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yáo)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微言透彻秋毫。
马上要回归布山去隐居,逸兴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几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瑶草会衰歇吗?
我也很想去隐居,屡屡梦见松间云月。
你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劈岩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芜,石道上都长满蔷薇。
冬天来到的时候,我会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戏鹤,风雨相依。
参考资料:
1、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微言:精妙之论。秋毫:谓精微之理。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亦泛指珍异之草。
这首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四句组(“”)以“毫”、“高”为韵,是全诗的起首,“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介绍王山人并对友人才干的赞赏跃然纸上;“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第二个四句(“”)改以“歇”、“月”为韵,是承接前一组诗,“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言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几天;“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说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种隐居生活;第三个四句(“”)又改以“扉”、“薇”为韵,是诗意起了转折,诗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语间满是向往;最后一个二句(“”)和上一组诗一样,也以“依”为韵,“岁晚来相依”以讲述自己的愿望结束全诗,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诗开头的起句到最后的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的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寻味。虽然是赠别,却无凄凉之味。“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诗人很直接的表达了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生活。并据记载李白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隐于徂徕山,这首诗题中之“王山人归布山”,并说“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不谋而合。
这首赠别诗,虽有别离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哀而不伤”,这也是盛唐“酬应体”五古的一个特点,离别之际,他们或许会有些伤感,但是不会沉沦其中。
破鼎如铛价万金,古文科斗费推寻。不须更待琴弦足,会有幽人识此心。
西征军旅未还家,六月攻城汗滴沙。自愧不才还有幸,午风凉处剖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