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红颜日携手,一别三年非不久。纵使天台记阮郎,也应梁苑称枚叟。
故人多病卧青春,华发如蓬自看丑。漫尔风流更旁骚,从他憔悴仍醉酒。
悠悠世上竟须疑,梦里相逢知是否。
猜你喜欢
平台春兴日堪乘,公子相邀赛信陵。那得更逢寒食下,高斋独供伏牛僧。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lěi)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hún)无味,好个诗家阮(ruǎn)步兵!
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参考资料:
1、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小学七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2、李平收、张耕.学生版《唐宋词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灵均:屈原的字。读杀:读完。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数别何曾见泪痕,长干落日自吹埙。故园一任荒丛菊,急难方知忆弟昆。
小雨滴生春草梦,西风飘送老梅魂。为怀正好愁冬际,芦叶芦花江上村。
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却忆草堂留我住,爱他水墨米颠呼。
朋友死无归,殡之谅非艰。能于贤者施,大胜独与鳏。
贤者亦有子,兵乱不得还。乱定子方至,临穴出涕潸。
报德斯以德,不在父字间。文字苟不泯,世教诚相关。
道山郁嵯峨,苕水流潺湲。相去数千里,可望不可攀。
一朝函骨返,无复莱衣班。子固有戚容,人亦皆欢颜。
民胞物与意,砭订愚以顽。呜呼子深氏,义重踰丘山。
司听坎体本来清,举世都将贮笛筝。
饱听翛翛北窗吹,人间能有几长庚。
难并四者重良辰,寒食风光泽国春。日滉湖光千顷绿,烟披汀柳万条新。
铃斋投隙登临好,吟笔裁篇气格淳。顾我不能酬绝唱,聊将鄙句慰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