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箧吴门赋北征,翘材又进鲁诸生。华林欲带琼枝长,龙种还媒騄耳行。
马上寒星冲佩剑,霜前残月堕离觥。春来却望看花处,五色宫云满禁城。
猜你喜欢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jiǔ)为随年。
经事还谙(ān)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莫道桑榆(yú)晚,为霞(xiá)尚满天。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2、《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玉箫金管自纷纷,凤吹鸾歌几度闻。曾见春前飞白雪,敢言天上驻游云。
行杯绮席花争发,秉烛银台日未曛。休说爨桐人不辨,可怜垂老却逢君。
汉王未息战,萧相乃营宫。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
皇明怅前迹,置酒宴群公。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今朝天子贵,不假叔孙通。
制阃今梁栋,霜台昔范模。近书先问汝,远念早宽吾。
众论宜迁木,官常合守株。房陵有佳处,稳稳问征涂。
青山上无极,白云冠其颠。旭日照高林,丹碧何鲜妍。
中有学仙者,冥栖遗世缘。天风鼓海涛,和以朱丝弦。
斸苓采白石,汲涧煮清泉。挥手谢时人,飞行凌紫烟。
山前踊跃见樵人,欲问神仙更问津。
指点长柯向东去,不知银穴又非真。
千秋舞马初登床,新歌乐府传霓裳。当时提封三万里,人间何处无农桑。
迩来重见太平日,侍臣复上开元觞。云门一阕天乐奏,瑞兽三尺南金黄。
师臣拥佩燕旨酒,虎臣杖节严秋霜。成功乃自师尚父,异姓不数汾阳王。
紫皇万岁寿明主,斗魁六宿来文昌。三呼往往出灵岳,由汉以来无此祥。
诸公自是列宿数,玉阶合望重瞳光。圣朝御极日杲杲,风雨顺序天苍苍。
虞阶已复罢干羽,汉郡会看开乐浪。小臣拜手亦稽首,愿祝地久仍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