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徘徊却为君,旅中那不念离群。探春预约花为主,入社何妨酒并醺。
两地复悬千里月,长途遍历万山云。欲知别后相怀处,驻马题诗日正曛。
猜你喜欢
柳色青青思独劳,霸桥星聚五陵豪。已因别赋分玄草,更遣离愁付浊醪。
并马尘轻苏市雪,歌骊声散苑家涛。公车此日需贤哲,谁解诗成得锦袍。
武陵一曲想南征,怅望秋天虚翠屏。多病独愁常阒寂,簿书何急来相仍。
扬雄更有河东赋,方朔虚传是岁星。速宜相就饮一斗,山阴野雪兴难乘。
庚辰七月夜十五,清光圆圆烛天宇。斜明刮露侵窗扉,蛰虫亥豕眼分数。
俄惊蟾蜍入绛津,姮娥霜独含悲辛。气娇力怯不相敌,四分五分挂半轮。
九分十分明光息,斗牛气乱浑如墨。望舒镳辔顿金枢,栋倾舟覆迷南北。
吾闻皇天无私泰阶平,二纪五纬谁相争。日完其朔不掩望,昌吴融汉惟沧精。
胡为氐羌重译称臣妾,阴灵圆夜遭震慑。予欲上天护颓魄,无梯难向青冥蹑。
听泉听雨不须悲,声本无情我自痴。梦觉不同均是梦,寂然妙在不闻时。
海门秋高明月凉,潮头雪立千丈强。皎如匹练横潇湘,素霓天表骖龙骧。
雷轰马突飞电光,胥魂怒激天低昂。银涛如山势莫当,灵怪出没神蛟藏。
我昔弱冠游文场,江楼纵目歌慨慷。别来几载归梦长,西湖月冷吴山苍。
云翁健笔图横阳,对此恍若临钱塘。水渌可餐溪可杭,中洲留客情不忘,为君三叹题高堂。
穹石丹崖出,攒峰万壑回。
古苔阴洞寂,新雨绿波开。
渡绝移丛篠,飞春泛落梅。
东山有夙尚,且尽手中杯。
轻汗微微透碧纨(wán),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nì)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huán)。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参考资料:
1、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464-465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07-1209页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碧纨:绿色薄绸。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女子的发髻。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