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明月暗中投,江上寻芳杜若洲。暂可陆沉追酒伴,岂终牢落困书囚。
琴缘流水思同调,璧是连城合晚收。却笑天涯羁薄宦,每烦诗句慰淹留。
猜你喜欢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床榻设在殿堂的阴影下,清风吹来,凉飕飕的十分舒爽,长长的回廊里,响着淙淙的流水声。附近的山上,树木萧森,云气缭绕,传来了鹧鸪的啼叫,山下,清溪潋滟,稻浪翻滚,随风飘散着谷子的香味。
日落时分,忽然来了一阵急雨,为赶归程,只好冒雨而行,山村园圃之间的小路,在雨中变得迷茫难辨了。路上的行人看见我们疲于奔命的模样,都相视而笑:为着游山玩水,竟弄得这样狼狈匆忙!
参考资料:
1、李时人.中华山名水胜旅游文学大观上诗词卷:三秦出版社,1998:758
2、辛弃疾.辛弃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134
3、王荣初.历代山水名胜词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42
4、刘斯奋.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3
千章云木钩辀(zhōu)叫,十里溪风(bà)稏(yà)香。章:通“橦”,大木材。云木:凌云之树木。钩辀:鹧鸪呜叫声。稏:生长于江南的一种稻子。
上片描写的是鹅湖寺内外的景色,先写寺内,再写寺外,显出词人的安闲和惬意。清风吹来,殿堂之中特别凉爽,寺庙旁边泉水叮咚,令人心旷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树木,树木中有鹧鸪的叫声,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远。后二句以“鸟鸣”、“稻香”相对,不仅词性两两相对,还运用了数字对:“千章”、“十里”,叠韵对:“钩辀”、“稏”。叠韵对仗,十分工稳。
下片描写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语意轻快诙谐,充满林泉乐趣。“冲”,显出他急迫心情,雨过天晴,山中的小路被冲得模糊不清,“趁”,写天色将晚急忙赶路的行状。“细路微茫”,写路生天晚而产生的紧张心态。结韵化紧就松,自嘲不能为事业出力,只能为林泉而忙碌。也讽刺那些不知林泉之乐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追求林泉之乐,已经到了反常的程度。通过别人的嘲笑,表明他为了寻找泉水认真而忙碌,却乐此不疲的执着精神,这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体现,但也反映了词人摆脱烦恼、要借林泉洗涤身心疲惫的精神状态。
词人写这首词运用了归纳法,首先把上片四句与过片两句析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鹅湖寺道周遭的林泉胜景,及“冲急雨,趁斜阳”的情形,从宿寺开始,到离寺上路,再到冒雨赶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谓处处是景,令词人应接不暇。而词人喜景之情、猎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间。然后以“倦途却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启下,借人之口引出“只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话来,更翻上一层,既活跃气氛,又见心甘如此也,以总括上面两个部分的文意作结。
石籀何人镌玉台,松杉岁岁老岩隈。一林霜月猿声冷,千古烟霞鹤梦回。
白社有缘酬惠远,文章无价慰宗雷。登高更莫劳双眼,多少閒情付劫灰。
朝踏西坡暮复东,浮踪无定与云同。乘槎可是淹三月,揽辔真成历万峰。
宿雾半开晴带雨,晨暾初出霭分红。宦情肯厌居留久,鴃舌年来语渐通。
天削三峰挂紫霞,中峰蕊石似莲花。眼前总是金银界,仙窟栖迟即当家。
世间多少能诗客,谁是无愁得睡人。
自我夜来霜月下,到头吟魄始终身。
他乡久客不堪怀,风雨书窗又独来。
梦恶喜闻莺唤醒,归途羞见雁声囘。
望春山色今须好,年少时光老易催。
坎止流行天已定,揿髯一笑且衔杯。
人生殊用舍,初不系失得。念君垂天鹏,未作六月息。
佳人绝代姿,蛾眉本倾国。人皆倚市门,孰乃有国色。
风云倘复遇,富贵或见逼。一朝得天骥,遂可空冀北。
况今登俊良,百吏归黜陟。洗眼看横飞,故山勿轻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