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新诗念旧裁,忽传尺素傍愁开。几瞻岭外云边树,犹记尊前月下杯。
泉石祇怀寻壑侣,风波宁有济川才。于今夜夜看南极,遥见光华入望来。
猜你喜欢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cáo)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kuò),无日不风波。
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有人问我人事如何。人海无边的辽阔,没有一天没有风波。
参考资料:
1、刘兴汉,吕树坤编著.中华历代诗词精品译析元曲三百篇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年02月:97
风月:笔下描绘的清风明月。儿曹:小儿辈,指晚辈的青年。人海阔:指人事纷纭复杂。风波:喻人事的复杂和仕途的艰险。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随着笔下的风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儿女子孙也一个一个多了起来。时光荏苒,转眼间诗人已到暮年,儿孙满堂。这两句是明显的对句,无论从词性、句子的结构,还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巧妙,前句从多说到少,后句从少说到多。
前面两句以平常的口吻、简单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生活景象,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无日不风波”做铺垫。平静的背后潜藏着跌宕起伏的“风波”,这种情绪上的反差,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
“有人问我事如何”一句以设问引起转折,问的是仕途的命运,家事的前途,从上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转为对广阔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是对设问句的回答,同时也是他对一生仕途生活的总结。人海茫茫,社会广阔,人事纷争,无时无刻不是在各种“惊涛骇浪”中颠簸,随时可能身陷危机,这一略显消极的总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昔我承乏江西官,豫章圣迹无不观。如何复有此遗恨,独我不到梅仙坛。
梅仙坛在丰城界,真风爽气埃尘外。当年补尉向南昌,才誉虽高官未大。
汉成帝时纲纪坏,先生谏书至于再。前擢王章矫曲朝,戮及妻子雠党快。
群臣知非不敢争,遂令天下言为诫。乌乎此语诚甚危,讥切权强何慷慨。
借令触突倖臣牙,嗜一羁单未为害。公卿大臣噤不吐,彼为私谋安足怪。
正人在下吁可悲,变名吴市复谁知。元丰敕书为旌表,故故丹井存遗基。
寿春真人锡显号,称其高蹈与俗遗。先生虽不遇于昔,而遇于今蒙奖饬。
令丞作书誉忠直,潜德幽光辉无极。
旁行经叶振馀埃,社侣欣闻锡股回。
林鸟入花迎拥裓,江龙停浪送浮杯。
他年应共销香饭,几夕飞谈辩劫灰。
渐次南征知有为,化成今在故岩隈。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
绿萼冰花,数枝清影横疏牖。玉肌清瘦。夜久轻寒透。
忍使孤芳,攀折他人手。人归后。断肠回首。只有香盈袖。
宦路相逢一笑休,共知身世两虚舟。楚材有用谁青眼,赵将无功枉白头。
会见姓名通北阙,何妨风韵冠南州。求田接武如凫鹥,只欠元龙百尺楼。
三代以还惟有汉,六经之外更无书。
汉家自继商周统,经术当传孔孟余。
天生传人元气会,莘亩说岩乃其徒。
扫除申商斥仪衍,混合宇宙需吾儒。
便应平跻古王佐,小却亦称大丈夫。
云何赤帝应运起,乃以黄石为先驱。
太公六韬岂不善,颠秦蹶项或所需。
繄欲上嘉羲黄媲隆古,诗书礼乐不可一日无。
惜哉子房遁世早,不及遗经细探讨。
使公得与齐鲁两生游,吾知汉道同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