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石分青嶂,龙池抱紫台。秋风动鳞甲,白日发云雷。
太液涛休险,昆明势欲回。何当洗兵马,万里绝氛埃。
猜你喜欢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zhěn)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yíng)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少时揣无才,一意守贫贱,穷阎依马磨,小石写驴券。
中年更可笑,憔悴客异县,何曾得一饱,尘土空满面。
即今况已病,百衰相俱见。
虽然亦自重,未忍悲秋扇。
西湖虽老为人容,不必花时十里红。
卷取郭熙真水墨,枯荷折苇小霜风。
树势分孤垒,江流复旧痕。
断桥斜取路,小径曲通村。
山叠云霞际,林垂橘柚繁。
个中有佳句,欲就已忘言。
凭谁画就沧溟,影连南极摇空碧。茫茫何在,云帆吹送,高秋今夕。
蛇种城遥,鳀人国杳,水天无迹。正银涛上涌,冰丸倒射,应笑岸临风帻。
为问乘槎此客。挹长庚、几经沦谪。一官寄耳,乾坤奇处,肯教轻掷。
身到清虚,胸呑云梦,旧闻嫌窄。看蛮童起舞,澄辉零乱,泻莲花白。
靡靡流火西,鲜飙扫馀燠。奇怀迈良辰,散步粤山麓。
林峦蔚葱茜,丘壑缭而曲。振缨蹑崇台,神情若新沐。
绰约台上人,清扬美如玉。冥心观太初,天地渺一粟。
幻形忘赘疣,委运付亭毒。浮云寓太虚,不满一捧腹。
悠哉偕友朋,适意此盘谷。岸帻南斗旁,云溟聘遐瞩。
徜徉四山暝,日入欢未足。秋声动乔林,飒飒度疏竹。
松灯奚待篝,明月自为烛。真乐同逍遥,岂必骖黄鹄。
暮春春已晚,不见子规飞。
莫是无归处,山禽不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