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战连年废,吾知有此行。条山犹在眼,渭水若为情。
饱肉豺狼喜,倾巢燕雀惊。西楼今夜月,愁绝是空城。
猜你喜欢
水涵(hán)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空槎(chá)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海州碧水连天,青山耸立。这里是西汉二疏的故乡。居海州几年,你白发新添,却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你留下的深恩厚义啊。
大海的最东边,大山的尽头,自古就有人乘槎到天河。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你却未有归期,让人惆怅。
参考资料:1、《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86-88。
孙巨源:孙洙,字巨源,苏轼同僚。涵空:指水映天空。西汉二疏:即疏广、疏受,两人位叔侄,皆东海(海州)人。
槎:即乘槎。使君:此处指的是孙巨源。
词的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词的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崖石,打破下方遮月云。
秋月城头夜
五日方容斗一场,若还频斗损牙关。虫儿不食因何事,蛟损牙关服食难。
写出寄形,眉目分明。直饶全似,祇得八成。闻名兮不如见面,见面兮不如闻名。
霜天月满兮难寻老兔,海门潮落兮不觅长鲸。
凭栏无事此时情,一阕掀闻欸乃声。
归去夜阑谁管领,付他风月自清明。
几日东风雨乍晴,独骑官马绕湖行。
诗成酒力都消尽,人与仙花一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