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
幸有千家在,何妨一钵孤。但令舒杖屦,到此亦良图。
猜你喜欢
风雪送余运,无妨(fáng)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zhāng)山有奇歌。
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一株山楸树好花婆娑。
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参考资料:
1、孟二冬.陶渊明诗选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04-105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5-186
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佳花:指梅花。
唱:指咏诗。尔: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称赏之意。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剑骑何翩翩,长安五陵间。秦地天下枢,八方凑才贤。
荆魏多壮士,宛洛富少年。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藉藉关外来,车徒倾国廛。五侯竞书币,群公亟为言。
义分明于霜,信行直如弦。交欢池阳下,留宴汾阴西。
一朝许人诺,何能坐相捐。飘节去函谷,投佩出甘泉。
嗟此务远图,心为四海悬。但营身意遂,岂校耳目前。
侠烈良有闻,古来共知然。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
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年年心与雪霜期,一点寒生古树枝。
昨夜故休相问信,隔窗无月坐移时。
绕池亭、翠阴重迭,泠泠知在何处。幽居已是拚憔悴,清梦几回都误。
空自苦,叹销尽宫魂,鬓影偏如许。伶俜漫数,怕执翳狂蛑。
徘徊引颈,叶底正偷觑。
斜阳树,弹指鸣弦换谱。冰笺陈恨慵赋。断肠一曲清商怨,搀入暮天砧杵。
谁可语,剩馀响流空,不与吟蛩伍。休嗟倦羽,试领略炎凉,荒柯暂寄,相伴有风露。
一字看成两,霜须摘转多。
既无书册分,奈此日长何?
荔子红初皱,春醅碧欲波。
醉来愁自去,不去亦从他。
百年富贵,一觉邯郸梦。识破中流退应勇。纵生前身后、得个虚名,褒贬处。
一字由他南董。
故园归去好,还肯同归,大厦如今有梁栋。对青天咫尺、列宿森然,君莫怪。
不见少微星动。且拂袖、林泉作诗人,尽明月清风、笑人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