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相见,惊闻伏枕忧。尪羸力已竭,号泣意无尤。
未识趋庭乐,弥深陟屺愁。春残风尚劲,珍重夜添裯。
猜你喜欢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zhào)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lún),还酌醑(xǔ),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lù)。
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两岸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
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参考资料:
1、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5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70-171页
2、赵崇祚.《花间集》:花卷出版公司,2012:300页
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棹:动词,犹言以棹划舟。
垂纶:钓丝。醑: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汀:水中之洲。沙鹭: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sī)。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丝”、“花满树”,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两岸,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上片后三句,用“棹轻舟”、“出深浦”,写词人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下片前三句,描绘出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词人,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下片后三句,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
该词写渔父生活之乐,抒避俗隐逸之思。全篇写景指事,宛转自如,犹如连载之湖山渔隐画轴,幅幅俱精,美不胜收。
山中麋鹿若为群,岭外双鱼杳不闻。贫甚独存冯客剑,雪深持上岳王坟。
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奸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
堤柳经霜挫。记春初、木兰院里,曾逢王播。行值江头铙吹急,何处官人画舸。
中有女、内家梳裹。倘使名姝能赠客,赋新词、亟为先生贺。
君大笑,冠缨堕。
凉秋抱病僧斋卧。问还能、千杯醉否,欣然曰可。况有琵琶推妙手,曾是昔年听过。
弹一曲、关河劈破。欢极那知更漏尽,早城边、夜市稀灯火。
待来日,歌重作。
尚忆先朝宰辅恩,图中山海写烦冤。荆卿匕首刑天戚,自割残英当夕飧。
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吸清泉。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金缕》款歌来枕上,银瓶索酒到亭前。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
莺啭花更,蝶园香国,重阑朝暮愁归。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含悲。
大暑不可度,小轩聊复开。
只消看竹坐,不必要风来。
岂待迷时种,何妨腊月栽。
叶端须雨打,有句索渠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