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上九华,洒落山中央。中央在何处?山水围书堂。
中坐得中心,中道靡狷狂。有如诣道者,广大极高明。
幸逢贤郡主,导我从施汪。施子撰杖履,凌空步中冈。
道夫起中亭,倒影临天光。昊天及明旦,游衍共出王。
人人有泰山,毋曰让未遑。我诗●崖石,千秋永不忘。
猜你喜欢
片愁消大白,万事倚穷苍。萍梗经漂泊,松筠自雪霜。
龙颜燕阙远,雁字楚天长。莫漫悲游子,摊书但满床。
何处能忘棋,乾坤纸局移。蛛机斜复整,蜂阵合还离。
弹橘留芳骤,弛柯透异岐。墅亭谁爱日,孤垒意弥迟。
水淀浩无涯,东西连滉瀁。平时水不风,波面平于掌。
夏日菡萏开,尤令烦襟爽。吾生惜景光,行乐及时往。
载酒挈良朋,中流荡轻桨。翠盖与红衣,一望渺且广。
人在镜中游,花从尘外赏。水清见游鱼,丛密难下网。
一曲采莲歌,临风散清响。玩久不知疲,坐看纤月上。
遭罹意外罢微官,更被归途瘴见奸。仆从阽危谙遣鬼,妻孥濒死谢还丹。
回头海表山如许,屈指江西路若干。先遣一书报儿辈,吾其老矣幸平安。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中间李建州,夏汭偶同游。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九霄无鹤板,双鬓老渔舟。世难方如此,何当浣旅愁。
萧爽花中旧隐沦,名齐宿莽著骚经。残英只傍枝头老,收拾芳鲜饱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