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诒谋万世传,里闾棹楔表英贤。既通地脉壬乾位,定破天荒癸卯年。
五色凤文能照耀,九霄鹏翮自腾骞。莫嗤两柱无多力,待看堂堂拄碧天。
猜你喜欢
炎歊郁然蒸,午景炽方焰。
子来清风兴,萧萧吹几簟。
又如沃琼浆,遽饮不知厌。
嗟予学苦晚,白首困铅椠。
危疑奚所质,孔孟久已窆。
群儒窒自私,惟子通且赡。
幸时丐赢余,屡得饱饥歉。
严严春秋经,大法谁敢觇。
三才失纲纪,五代极昏垫。
盗窃恣胠箧,英雄争奋◇。
兴亡两仓卒,事迹多遗欠。
才能纪成败,岂暇诛奸僭。
闻见患孤寡,是非谁证验。
尝欣同好恶,遂乞指瑕玷。
反蒙华衮褎,如誉嫫母艳。
救非当在早,已暴何由敛。
苟能哀癈痼,其可惜针砭。
风舲或许邀,湖绿方灩灩。
天幕风和毕雨馀,翠轻黄浅亚春衢。
不知张绪当年日,似得长条濯濯无。
河出昆仑虚,并渠千七百。昆仑在何所,译言阿木七。
其下星宿海,沮洳钟巨泽。三伏复三见,经历古西域。
伏遇沙塞黄,见遇土壤黑。神禹所疏凿,荒度始积石。
汉使寻张骞,元使命都实。虽经绝塞行,所见殊未的。
国朝幅
渡辽水,此去咸(xián)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zhuó)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zhù)马相看辽水傍(bàng)。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题:上奏呈请。
回渡:一作“渡辽”。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南方穷山多野鸟,百种巧口乘春鸣。
深林参天不见日,满壑呼啸难识名。
但依音响得其字,因与尔雅殊形声。
我昔曾有禽言诗,粗究一二啼嚎情。
苦竹冈头泥滑滑,君时最赏趣向精。
余篇亦各有思致,恨未与尽众鸟评。
君今山郡日无事,静听鸟语如交争。
提壶相与来劝饮,戴胜亦助能劝耕。
我念此鸟颇有益,如欲使君劝以行。
劝耕幸且强职事,劝饮亦冀无独醒。
杜鹃蜀魄哭归去,小人怀土慎勿听。
城头春鸠自谓拙,鹊巢辄处安得平。
高窠乔木美毛羽,哢吭叶底无如莺。
口中调簧定何益,下啄蚯蚓孰曰清。
自余多类不足数,一一推本烦神灵。
我居中土别无鸟,老鸦鸜鹆方纵横。
教雏叫噪日群集,岂有劝酒花下倾。
愿君切莫厌啼鸟,啼鸟於君无所营。
匣剑未磨晁错血,已闻刺客杀袁丝。
到头昧却人心处,便是欺他天道时。
痛矣一言偷害正,戮之万段始为宜。
邓公坟墓知何处,空对斯文有泪垂。
西风黄叶北门街,有句无人为剪裁。冲突前驱公会否,要求一语定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