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能逃暑,中宵暂问禅。草中生熠耀,藕上吐婵娟。
同舍病摩诘,东邻老郑虔。吁嗟坎壈岁,忏悔佛灯前。
猜你喜欢
桃花夹外李当中,三径花开两径红。
独绕画檐无个事,自携团扇扑黄蜂。
雨后小园净,豆花寒更开。客中秋序过,灯下雁声来。
懒慢催诗句,疏狂但酒杯。故人期不至,凉月满高台。
咳唾成诗未许攀,腹中应著绮千端。画蛇思巧因饶足,倚马才高肯驻鞍。
割肉固非方朔社,蒸壶曾入老卢盘。小瑕不掩千金璧,能事宁容俗眼看。
未到子陵台,先见龙门石。
万物镇群峰,闯然耸双壁。
清泉界中道,亢若高门闢。
樵童走深径,鱼户掩沈碧。
白道钓鱼郎,不知有行客。
砥斋久不出,奉邀同少叙。却笑黄三峰,欲往不知处。
遣使走出门,适逢主人醉。菊花满插头,但云君且去。
淼淼淮河流,东行过新息。方舟济斜阳,悠然见桐柏。
雾合青山低,霜侵绿蘋歇。缅怀仲宣赋,邈把瑶芬撷。
归周问潜鼎,悼魏嗟沉璧。灵涛逐奔雷,惊风舞飘叶。
出颖当何期,鸣笳临路发。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píng)里。
寒松萧瑟(sè)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qīn)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zhǐ)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càn)如绮(qǐ)。
苍苍远树围荆(jīng)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chán)湲(yuán)万壑(hè)分,烟光草色俱氛(fēn)氲(yūn)。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miǎn)邈(miǎo),疑入嵩丘梦彩云。
当年游三峡时见过巫山,如今看见这幅屏风画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心疑是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您家的屏风里边。
寒松摇曳若有声,依稀可见的阳台如有深情。
棉衣瑶席多么寂寞,楚王和神女当年的热恋也是徒然。
小小屏风咫尺千里,青山红崖如同锦绣灿烂。
琶苍远视掩映着荆门,巴水上的行舟历历可见。
万壑间水漫石滩,烟光里草色新鲜。
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开,江客听猿始自哪年?
令人在画前心胸高远,我真疑心自己是在梦中遇到了神仙。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
2、王启兴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三峡:今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三峡。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巫山:巫山县有巫山。
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无确指,后世也说法不一。君:指元丹丘。
萧瑟:风声,多形容秋风。阳台:今巫山县北有阳台山,盖因此而名。
锦衾:锦制之被。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卧席。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名。寂寂:冷落寂静。徒:空,徒然。盈盈:美好的样子。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此形容距离短。高咫尺,如千里,谓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也。翠屏丹崖:屏,喻指山峰。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均指画中景物。丹崖:绮丽的崖壁。绮:华美的丝织物。
荆门:山名,位于巫山下流,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历历:分明貌。泛:飘流。巴水:当泛指巴地所经之水,非专指巴江。
潺湲:水流貌。壑:山谷。万壑分,万壑分流。
笑日:向日而笑。发:开放。江客:江行之客。缅邈:思绪遥远的样子。
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如有声”、“如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如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