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子御金銮,奎宿光芒午夜寒。汉代文章推董贾,唐家科第属欧韩。
龙门浪暖成头角,雁塔风高快羽翰。虽是看花年尚少,莫将温饱问儒冠。
猜你喜欢
引领群仙上紫微,云间相逐步相随。桃花直透三层浪,桂子高攀第一枝。
阆苑更无前骤马,杏园都是后题诗。男儿显达当如此,满袖馨香天下知。
西院春归道思深,披衣闲听暝猿吟。铺陈政事留黄阁,偃息神机在素琴。玉柄暂时疏末座,瑶华频复惠清音。开晴便作东山约,共赏烟霞放旷心。
西樵绝壁迥无依,云锁千峰鸟道微。居士往来谁是伴,翳门关外一僧归。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yù)栗(lì)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xùn)。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2.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芋粟:芋头,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西风吹雁出菰芦,尺素衔来字字珠。倚马万言推绣虎,皋鱼双泪感啼乌。
通家敢谓同文举,名笔何缘借董狐。片石空山垂不朽,千秋应得免樵苏。
环碧亭前碧玉枝,森森连璧揖多姿。
节涵宿雨苍龙并,梢舞晴云翠凤差。
架雪凌霜俱有志,怀仁抱义本同时。
戚垣密协如苞瑞,盛事应先黼扆知。
地僻断知闻,相过知有君。
晴溪堪数石,晚岫暗通云。
果熟猨无数,松高鹤不群。
深居岂无事,终胜世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