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宋衣冠迹己陈,芳洲胜槩属何人。贤孙今绍箕裘业,云路还从此问津。
猜你喜欢
昔人黄卷青灯处,沧海桑田几变更。独有龙洲洲上水,东流还作诵弦声。
华构沦亡几百年,云津风月故依然。天留嘉定文章在,应把贻谋启后贤。
大江西汇古龙洲,洲上云津何处求。抱膝几人曾偃蹇,遗书万卷足风流。
邦家霖雨寻常事,嘉定文章三百秋。珍重云礽肯堂构,藜光夜夜烛天浮。
湘水南浮欲到天,故人书记本翩翩。孤帆一别三千里,同舍分飞二十年。
云梦秋深鸿度雨,汉阳春暮树含烟。落花迁客情无恨,明月思君路渺然。
忆昔相逢颜色好,乱离犹赖室家全。绨袍感尔曾持赠,木榻愁予久坐穿。
但笑郗生真入幕,每疑祖逖着先鞭。勋名耐可追陶侃,词赋偏能比仲宣。
捧檄何如锥未见,卖浆敢并博徒贤。白鱼馔美争弹铗,黄鹤楼高肯学仙。
彭泽只缘束带去,兰陵终为著书传。漫淹门下誇朱履,早问江湖范蠡船。
偶成三日寒兼热,知是多闻力未全。
却问药王求妙剂,惭非摩诘已虚圆。
劳公强说修行渐,顾我方为病垢缠。
应是床头有新酒,欲邀佳客故留连。
长枪大剑毛锥子,将相□□议论新。会饮不愁为手势,座中原有姓阎人。
白沟河边蕃(fān)塞(sài)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suì)。
万里鉏(chú)耰(yōu)接塞垣(yuán),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jí)门灞(bà)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参考资料:
1、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蕃:指辽国。塞,边塞。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鉏:同锄。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