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参考资料:
1、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海西蛰起蛟龙怒,昨夜海吼风不住。风声入耳骇人闻,风势如痴复如飓。
客子残灯半灭明,闭门欹枕空百虑。山房四柱柱影摇,有时风欲挟之去。
万马蹄奔剑戟鸣,虎豹搏噬急雨注。往来嘈杂不成眠,一夜梦魂无宿处。
平明起视浮云决,风力渐微声渐歇。呼童煖酒赏春朝,似怯寒吹帘幔彻。
因忆去年腊月初,番仔渡头朔风烈。番社纷纷乱捲茅,竹树倒披梢半折。
耳鼻填沙眼怕开,行人却走马蹩躠。山溪狂似海波潮,溪水冷于轴头铁。
双犊乱流车苦迟,番儿强挽肤破裂。下马停车权息肩,店舍无烟酒不热。
番儿力尽冻且僵,呼起聊为哺与啜。可怜幅布半围身,青钱那惜恣饕餮。
此时如我敢言寒,犹有敝裘重补缀。况复今朝风已春,窗明几净椒盘新。
水仙香发绿尊满,春冷无眠奚足嚚。风波自古仗忠信,念尔孤篷海上人。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zūn)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参考资料:
1、刘扬忠编选.欧阳修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9页
2、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第1版:第865-866页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归:回去,指春光将逝。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
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落如糁: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
参军:指谢伯初。
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
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7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自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