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处秋毫准,弯时二石强。木心元正直,持汝献文皇。
猜你喜欢
江楼一以别,书札若为传。沧海空相忆,缁尘只自怜。
穷愁三径月,归计五湖天。把钓烟村晚,渔歌取醉眠。
清香自满不因风,花气迷人处处同。
祗与吹开又吹落,春愁已在笛声中。
又名:秦中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jìng)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shuāi)。
日夕凉风至,闻蝉(chán)但益悲。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参考资料:
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7-138.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1.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中朝大将霍嫖姚,材杰如君早见招。入幕文书金印大,行营笳鼓玉骢骄。
兵谋合变元多与,杀气凭陵未尽消。好待楚江鲸浪静,白云深处共归樵。
束发结豪俊,客游在京都。风尘一浩荡,志欲效驰驱。
身许孙讨逆,气凌李轻车。一朝不自保,空愧为丈夫。
家乡既荡尽,焉用独全躯。流光信冉冉,抚髀将何如。
百卉凋残花事尽,腊中独自欹斜。幽香清韵总无加。
紫心羞向我,檀口不如他。
愿折一枝供寂寞,朝来休展窗纱。此花开后更无花。
不谦妆阁冷,长伴过年华。
桃花武陵原,千骑访旧游。旧题鬼神护,苔藓封蛟虬。
是时原中花,炫昼烂不收。稚耄相欢呼,再拜罗道周。
一闻謦咳声,曰似吾故侯。侯今飞上天,盟在沧江鸥。
公来席未温,玉帐凉生秋。粘天洞庭北,襄楚当襟喉。
小屈经纶手,平分宵旰忧。风清鹦鹉洲,月满黄鹤楼。
黄鹤去不返,万灶栖貔貅。白羽青纶巾,坐寝淮南谋。
文武固一道,貂蝉出兜鍪。致身须黄阁,看镜方黑头。
故家迈种德,台辅不足酬。颓支邹鲁澜,末障洙泗流。
载观统有宗,抑使俗不浮。古道复大明,殊俗皆蒙休。
况夫蜀文章,眉独称雄酋。多应峨眉月,只照东家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