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日悠悠,颓波不可收。何人挺孤柱,千古矻中流。
猜你喜欢
古木阴中系(x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系: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苦茗枪旗诚鄙甚,密云龙凤太高生。一瓯为寄忘年友,此味应须识此情。
夜雨新晴后,千山翠欲流。鸠呼深树里,潮落断桥头。
风定鱼浮水,烟消人倚楼。耕夫各欢忭,四野发清讴。
万物当刍狗,海波传警息。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中天皓月出云端,耿耿河山剧一观。十郡玲珑乌鹊隐,四山寥廓斗牛寒。
杯斟白练当仙掌,歌落清霜绕画阑。人坐群真君识否,凭空吾欲振飞翰。
脱溪冻解绿生波,好雨催花向晓过。宿酒未醒眠未起,半窗红日鸟声多。
落帆重到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
要似谪仙回舞袖,千年醉拂五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