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匡庐山,西峙宫亭湖。少读神禹经,昔为天子都。
背岷南来几千里,巍峰秀出名香垆。石镜孤圆照阊阖,屏风九叠开蓬壶。
盘霞错日气熣灿,天鸡紫凤鸣相呼。匡君腾游太清境,空留碧汉青山影。
冬春不断霜雪光,昼夜常看二轮景。天池犹馀慧远芳,莲花宛种仙人杏。
长风自昔吹二龙,明月当时照三隐。予也萦怀十馀载,披图萧爽心泠然。
行当骑鹿芙蓉顶,长啸支矶玉女前。
猜你喜欢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
三千里外无家客,七百年来云水身。行满蓬莱为别馆,道成瓦砾尽黄金。待宾榼里常存酒,化药炉中别有春。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已将夙昔志,抵掌为君陈。
笳鼓悲吴地,须眉忆汉臣。
梅花凭夜发,柳色隔年新。
此夕关河客,应输夜卧人。
柔乡拚取葬愁身,并叠心情付所亲。嗜酒尚疑非韵事,能诗终碍作闲人。
良期易误经营久,密绪难谐忖料频。底是半生消受处,一回歌剧一悲辛。
春流急不浅,归枻去何迟。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云晴开螮蝀,棹发起鸬鹚。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
脱略纷华自妙年,秉心端喜事金仙。终期象驭超三界,不羡鹏程越九天。
考疏穷经心尚壮,依仁据德节尤坚。秋风陡起庭闱念,聊寄脩江一叶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