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林红雨水边村,消尽春深漠漠云。仙洞犬声寻有路,秦时人迹到无门。
芳菲日日催谁老,轻薄年年向尔论。对此春风肠已断,不须桃叶与桃根。
猜你喜欢
半似晴烟半落晖,天涯今日叹春归。愁浓溪女炉边酒,梦锁渔郎水上扉。
走马折枝红欲笑,倚楼回首绿初肥。多情最是新蝴蝶,尽向林梢日日飞。
山中儿女不知秦,无赖渔郎最恼人。溪上桃花君莫种,东风不贷武陵津。
试六花院落。正柳绵飘坠,因风无著。吴王旧城郭。记乌衣门巷,小桥帘幕。他州寥索。漫等闲、桃英杏萼。认幽香来处,群芳尽掩,蕙心先觉。行乐。燕雏莺友,浪语狂歌,休休莫莫。兰房绣幄。添新恨,念前约。殢十分芳景,十分春意,休惜十分共酌。任十分、吹老寒梅,戍楼画角。
古寺青林外,轻车白日斜。秋怀开野色,午茗惬僧家。
山鸟清吟兴,云松静物哗。禅关醒俗梦,坐晚意犹赊。
范雎才拊穰侯背,蔡泽闻之又入秦。
白发穷檐忧老农,边尘日日有惊烽。诸公谋事谁房相,今上筹边似太宗。
万里长城须法守,一丸函谷岂泥封。劳来逸待无馀说,坚壁何妨数十重。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