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天未曙,各自理征鞭。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密云依小屋,荒井发虚烟。记得庐山麓,松高看鹿眠。
猜你喜欢
强欲弹冠尘黯然,怀人初就北征篇。大王风自乾坤满,高士星仍海岱偏。
九畹经时芳不负,连城欲暮好谁怜。山楼念汝须相迟,白雪春来恐废弦。
秋帷(wéi)里。长漏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帷:帐子。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长铗悲弹负壮游,京华倦客又扬州。
西风昨夜他乡梦,明月故人何处楼。
石塔钟残枫叶暝,瓜州棹远荻花秋。
幽窗一点寒灯影,徒倚阑干生暮愁。
六朝歌舞豪华歇,商女犹能唱《后庭》。千载江山围故国,几番风雨入空城。
凤凰飞去梧桐老,燕子归来杨柳青。白面书生空吊古,日陪骢马绣衣行。
道边残雪护颓墙,墙外柔丝露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傍。
壶公壶对火珠山,寿酒年年菊正团。近得鲍姑南海艾,火珠山作水晶丸。
长者一床室,先生五柳庐。久贫应似我,多病或如渠。
客少门常寂,身闲日自舒。窥园知鲜暇,安得掺君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