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未报国恩隆,惭愧故人属句雄。别久每惊时序改,诗来真觉海山重。
三春耒耜祈甘雨,七月巡行念栉风。满目流亡难袖手,敢从孤剑说屠龙。
猜你喜欢
江头打坐伴凫鸥,谁似清溪隐者流。索杖鹤随松畔榻,烹茶云覆竹边瓯。
句联石鼎知何日,书到梅关又九秋。五马未能宽羁靮,几时同访北山游。
身閒那得似吴侬,吟对庭花近榻红。遁世自宜猿鹤伴,结卢偏爱水云封。
南山得雾堪藏豹,溟海凌波看跃龙。此日思君何限乐,诗成吹笛月明中。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hán)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dài),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菴(ān)居士。
既:已经。奉命:被命令,被要求。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始终:自始至终。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此幅书于“乙未冬日”,即1775年(乾隆四十年),时年刘墉57岁。此书运笔圆劲,古朴飘逸,方圆兼备,苍润互见。清徐珂《清稗类钞》评刘墉书:“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美如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此幅即反映了刘墉中年时的书法风格。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徽国上公名百世,鬼神传梦此朱林。山分罗带天风静,地抱金沙雨露深。
十里松杉团野色,三秋蘋藻荐遥心。前峰本是重云掩,偏喜登临霁午阴。
托名庾公何区区,天造地设非关渠。
岂是蛾眉者,时闻谣诼諠。从来多不免,如我复何言。
冠盖惭新识,渔樵悔故村。东南如假翼,归路一朝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