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拂长牵棹,莺催□到家。书檐问简玩,香柱羽趺跏。
新火春烟重,游丝岸日斜。最难三月莫,处处有鸣蛙。
猜你喜欢
水气侵鸠闷,风帆掠燕狂。白看梨梦破,红变杏梢香。
放舸依林遍,装云去路长。惯将春色住,何意又他乡。
鲁酒宜高枕,齐纨拟换衣。独归蝴蝶远,双到鲤鱼稀。
入煖流澌尽,馀寒嫩绿肥。欲知愁几度,花向客船飞。
柔风协河洲,回飙被泗渎。贤轺指玉衡,过门不停轴。
结交何所将,解我双英瑴。岂无锦绣段,感彼并朽藗。
希君复自爱,勿使輶出椟。
如此江山易怆神,干戈劫外寄闲身。尘中难得三生契,壁上看来一局新;
深愧无才难报国,偷吟有句半伤春。飞觞笑为林泉贺,著个书生作主人。
二十年中六改官,论思匡辅古来难。不才未有涓埃报,徒切区区抱寸丹。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葭茁迎春早,山芮得地高。
堪书同细带,入咏似青袍。
弱力绵绵葛,微香蓼蓼莪。
王孙何处在,楚思遍江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