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闻雁倍伤情,禾黍悲风忆故京。齧雪总差持节使,渡河谁进报仇兵。
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
猜你喜欢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士与僧的交往,为禅林平添了不少风流。此诗记述了诗人向一代高僧问禅访道的逸事。此诗的诗眼在于“无馀说”与“啸一声”。大道无言,故无余说,既无馀说,便于月下长啸,让一个人的身、心、声与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为一体。诗中的“云在青(霄)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绝句,引发了不少后世学人与禅子的褒赞。极有气势的当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云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胆向人倾。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好一句“黄金自有黄金价”,其豪情干天,可谓深得禅趣。
披云月下,崇冈长啸,一直是前人悟证天地至理而无法言说时所钟爱的一种抒怀方式。无论禅者还是道家亦或儒子,均明晓天人合一之大道,并从中得到法悦。元人叶颐有首诗便深具禅韵。诗中有小记,云:“七月望夕,予曳杖步月,直造峰顶,高吟朗咏,豁然长啸,兴尽而返。明日山下居人,咸言闻清啸,惊醒尘梦者数十家。予因赋诗以纪其事云。”下面便是其诗:“藜杖策风轻,芒鞋步月明。鹤翻青径影,猿度翠岩声。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崇冈发长啸,尘世梦惊醒。”无独有偶,不仅东土的智者,便是大洋彼岸的觉者也深谙其中醍醐灌顶之妙。美国禅宗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深得东方禅趣,他的一首《面对群山》用现代诗句诠释了他对中国古代高僧们的禅趣的向往:“他爬到泛着泡沫的小河边。他攀着峭壁而上。他把一根手指头伸进水里,一直探到水池的深处;接着把双手全部没入水中。他把一只脚伸进池子。他扔石子儿进池。他双手在水面拍击。他起身,昂首高呼,面对急流、群山,双手上举,狂啸三声。”如此筒笔白描却如此细腻入神,真可谓三昧之作。
荷叶生时春恨生,重帷深处独调筝。形骸被锁心难住,思忆经年疾已成。
落尽梨花悲蝶梦,看残夜月咽虫声。人间天上长如此,但愿金轮且疾行。
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
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
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
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雨洗花叶鲜。
泉漫芳塘溢。
藉此闲赋诗。
聊用荡覊疾。
霡霂微雨散。
葳蕤蕙草密。
预藉芳筵赏。
沾生信昭悉。
紫葵窻外舒。
青荷池上出。
既阖颍川扉。
且卧淮南秩。
流独荡晚阴。
行云掩朝日。
念此兰蕙客。
徒有芳菲质。
杯酒当年倚玉鞍,故人歌饯各萑兰。吴洲暮郁青萍色,郢里春停白雪寒。
海内旌旗愁不断,道傍车马态相看。何当符传翻驱汝,纵有雄心此际难。
跳波乱清淮,一叶寄真赏。南山如高人,标格自矜爽。
胡尘暗楚甸,绝境堕渺漭。空城草木春,户外履谁两。
怅望壶公龙,乘云自来往。小诗若图画,彷佛见飞桨。
从今淮上山,不落梦中想。
信州粮,粮何艰,十钟一石万里间。
朝发钱王堤,暮过严子滩,柁尾白浪如银山。
朝渡兰溪州,暮泊龙丘湾,峻如牵车上鬼关。
督吏持檄夜如箭,布帆无风河水干。
去年粮船未及岸,今年又运八百万。
只知彼地荒,不知浙东天亦旱。
只知彼地饥,不知役户家无饭。
家无饭,侬莫愁,愿化铁骑为耕牛。
愿销锋镝为锄耰,战场辟作畎与沟。
壮士负戈荷甲归西畴,风雨时调禾黍秋。
禾黍不秋饭不足,浙东又移何郡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