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起青蘋,吹入芙渠畔。翠盖相招摇,红妆争历乱。
伫观绰约姿,忽讶天香荐。中有鹓鹭群,唼喋时隐见。
高怀忆茂叔,昕夕起留恋。
猜你喜欢
熙朝长化日,昼漏午沉沉。铜羽光吹动,花阶燠气侵。
奇峰飞近关,霁霭散高林。解愠朱明职,阜财圣主心。
有臣迟退食,与众共披襟。自奏虞弦后,薰和尽古今。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zhěn)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yíng)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圣主欲东封,怜君四护戎。
乡心经霸岸,诗思省豳风。
旧业今成旅,朱颜已变翁。
忘怀一杯酒,闲夜与谁同。
纤腰睡起芳情足,谁道春风浪拘束。
日暮天涯细草多,轻飞误入阑干曲。
学佛学仙君自悟,多愁多病我难任。兵厨酒熟青梅小,且置玄谈伴醉吟。
遗庙湖阴四百年,斑斑江竹映婵娟。鱼龙水落萑蒲外,鸡犬村成檿柘边。
不待清名垂女史,尚存贞魄降神弦。君王社稷今焉在,伏腊粢盛自俨然。
帷箔夜凉临月榻,佩环晨响起云軿。湘灵鼓瑟虞风盛,蔡琰闻笳汉鼎迁。
嗟彼生还羞故国,何如死节报皇天。明妆靓服黄尘里,重为伤时涕泗涟。
列位登青琐,还乡复彩衣。共言晨省日,便是昼游归。
春水经梁宋,晴山入海沂。莫愁东路远,四牡正騑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