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风柔荡旅魂,耳边流水咽潺湲。青山当面似无路,黄犊出林疑有村。
途路客怀聊自遣,闾阎民瘼不堪言。长安万里家千里,鸟宿僧归日又昏。
猜你喜欢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xián)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参考资料:
1、金丽君.精编古诗讲解新典.济南市:明天出版社,1987年:192页.
2、王志武.唐宋诗初读拼音注释英译.北京市:北京市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2000年:93页.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小桥编竹贴沟底,入画青山满屋西。谁倩黄鹂坐高柳,嘤嘤偏向落红啼。
新年三度同尊酒,妙语千端尽古风。蜀国山川萦梦寐,啸楼诗句压豪雄。
江头名宦浑如寄,眼底吾徒未是空。醉饱从今契金石,几人颜少几衰翁。
赤县堂名清与容,主人兼得古人风。此閒便是烟波上,何处更寻山谷中。
志激懦贪无弊俗,诏宣宽大有馀功。若将全德评今昔,应笑陈蕃郭令公。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肠断龙沙信不通,梦中长恒醒时空。夜来忽得揄关报,知忆传闻是梦中。
得意春风里,山林异样鸣。
虽无三寸舌,解作百禽声。
巧处难求色,听时可辨名。
金笼容不得,应是愧流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