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巫山春树红,沅湘春草绿。自怜妖艳姿,妆成独见时。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目极千馀里,悠悠春江水。频想玉关人,愁卧金闺里。尚言春花落,不知秋风起。娇爱犹未终,悲凉从此始。忆昔楚王宫,玉楼妆粉红。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寄言桃李容,胡为闺阁重。但看楚王墓,唯有数株松。
猜你喜欢
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著春衣。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峰西频倚杖,一上一徘徊。筋力今如此,馀生能几来。
彼苍诚有感,积雨喜全开。十日松间坐,涛声总是哀。
秋到海棠红。珠露滴芳丛。此际禅心如水,阶下数声蛩。
色色更空空。多少事、暮鼓晨钟。须教领取,一庭花影,别是宗风。
共是远行客,先归岂复惊?聊因属邻近,未免感平生。
几醉寒暄节,如闻语笑声。终知成寂寞,奈此惜今情。
列嶂飞空翠几重,晨光拂树露华浓。江南地胜来丹凤,海上天开起火龙。
都邑豪华超六代,烟尘荡涤见诸峰。可怜白鹭三山句,金谷惟宜罚酒钟。
五风十雨亦为褒(bāo),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风调雨顺本是上苍的褒奖,可如今难得一见哪!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焚香祷告,祈求风凋雨顺,香烟阵阵沾染着龙袍。
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参考资料:
1、季镇淮等.历代诗歌选(下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60
2、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1
3、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41
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干旱无雨。摊税:摊派税赋。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指风调雨顺。汉代阴阳家以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征象。褒:赞美言词。薄夜:傍晚;夜初。薄:迫近。御袍:皇帝的龙袍。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巧妙用典,寓庄于谐,以轻松幽默之笔,写忧民之心。
首句“五风十雨亦为褒”,用语含蓄,谓五风十雨原是古代对政绩的一种褒美之辞,如今“都城渴雨”,则政绩无由得见。言外之意,而今大旱是上苍对朝政混乱的怪罪。
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承首句,写神宗皇帝祈雨时的情景,皇帝夜间焚香祈雨,以致龙袍上都沾满了露水。乍看对神宗有赞美之意,诗人似乎是在恭维神宗皇帝,其实只是诗人欲抑先扬,明褒实贬的手法而已,诗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显。
三四句笔锋陡转,引用典故,诗人借用申渐高的故事进一步讥评时弊,对神宗皇帝的祈雨进行了嘲讽。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乐工,当时关税很重,商人苦之,正逢都城大旱,中书令徐知诰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作谐语答曰:“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皇帝应该明白,雨也害怕抽税,一方面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却又巧立名目,对人民苛捐重税盘剥,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显得是十分滑稽可笑。这正说明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无耻。神宗祈雨的虚伪,至此被揭露无遗。
这首诗语意含蓄,用典贴切,讽刺性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