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白发欲星星,误却生涯是一经。魏阙望中何日见,商歌奏罢复谁听。孤根独弃惭山木,弱质无成状水萍。今日更须询哲匠,不应休去老岩扃。
猜你喜欢
露晞烟静。寂寥转、梧桐寒影。天际历历征鸿近。被风吹散,声断无行阵。秋思客怀多少恨。谩厌厌谁问。晕残兰_香消印。梦魂长定。愁伴更筹尽。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shè)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qīn)知晓寒。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参考资料:
1、赵崇祚编房开江注崔黎民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8-19
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烟,雪本作“香”。卧时:雪本作“梦魂”。薄妆:淡妆。
“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三句写“麝烟长”,一来可见闺阁内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原本应该袅娜弥漫的烟霭如今都凝成了一条笔直的烟缕;二来,烟缕也是思绪的象征,长长不绝的烟缕正如绵绵不绝的愁绪。“卧时留薄妆”一句“卧时”一语颇可玩味:“卧时”所讲的是过去时,可能想暗示这位女子已经躺下“睡觉”很久了。此句“留”字,也透出女子无心卸妆的情态。古代女子晨起梳妆,临寝卸妆,只因心绪不宁,才迟迟卸妆,卸时又漫不经心,故仍留有薄妆。
转入下阕,时间跳转到月沉星移的拂晓前。过片逐渐透过氛围的描写,接触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月到中天,夜深人静,独处深闺,耿耿难寐。这位女子辗转反侧一整夜,所思便是“当年还自惜”的种种过往。其中当有不少烦恼,不少辛酸苦辣,想到这些,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越感到痛苦,于是发出“往事那堪忆”的叹息。其实更加不堪的而是现在。由此可见她如今境遇之糟了。末句明写晓寒,暗写心寒,不仅是对如今凄凉境遇的渲染,也是其内心的写照。这个结尾较为绮丽,然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承上意脉,有有余不尽之味。
十年九作穷途客,惯见天花面旋飘。江上舞鸥如背我,沙边立鹤独齐腰。
衣黏落片行呼酒,船触轻冰半渡桥。谁识此时诗思乱,缓歌黄竹想西瑶。
蚕老麦枯田舍忙,谁令四月雨浪浪。
未容乌鸟私遗粒,鸣蚓跳蛙欲满场。
云山高崔巍,中有太古琴。歌声出金石,四顾谁知音。
奇响震天地,硠硠开我襟。绿萝附松柏,缠绵遂至今。
杳杳潞河水,阴阴田盘岑。音容偶不接,梦寐劳追寻。
况今远别离,山川阻且深。宛转不能留,黯然伤我心。
高平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
歌翻杨柳金尊沸。饮散凭阑无限意。云深不见玉关遥,草细山重残照里。
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
南湖诗人笑渠拙,不如侬家解乾雪。
藏冰窨子山之幽,鑱透九地山鬼愁。
侬家藏雪有妙手,分明晒在翡翠楼。
向来巽二拉滕六,玉妃夜投玉川屋。
剪水作花吹朔风,揉云为粉散寒空。
醉挥两袖拂银汉,梢头万斛冷不融。
琼田挈月拾翠羽,砌成重楼天半许。
盘作青蚊吐绿雾,乱飘六出薰沉炷。
人间雪脆那可藏,天上雪落何曾香。
三月尽头四月首,南湖香雪今谁有。
分似诚斋老诗叟,碎挼玉花泛春酒,
一饮一石更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