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久已冠群侯,更欲王齐愿自留。
从此朝家若懲创,王侯应得戒非刘。
猜你喜欢
禁苑沈沈静,春波漾漾行。仙姿才韵两相并。叶上题诗、千古得佳名。墙外分明见,花间隐约声。银钩掷处眼双明。应讶昔时、不得见情人。
忆昨陈平相,乡闾例荐延。
蓬山渝奏墨,岩邑漫铨员。
祠馆归求志,周行数选贤。
那知终不偶,幕府遂终焉。
幻境如群狙,喜怒眩名实。怜渠千劫迷,堕此一念失。
世路波涛翻,时事风雨疾。胡为随物迁,坐此方寸窒。
使君超世姿,轩裳起儒术。神交赤城仙,妙解穷隐密。
向来心泰然,初不计升黜。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
窗扉敞深明,空华乱初日。变灭惊须臾,蔽亏隔纤悉。
了知内观融,天光发虚室。山林猿鹤俦,廊庙鹓鸾匹。
静躁涂或殊,出处心本一。清都五城开,真仙罗辅弼。
行矣朝紫皇,启沃造前膝。功名戏剧成,志愿谈笑毕。
它年容买邻,傥不傲蓬荜。
夏秋多霪雨,沈阴翳晨光。积潦断衢涂,欲济苦无梁。
送子出城闉,策马登前冈。回飙激流云,颢气变清商。
凭高一舒睇,天宇何茫茫。感兹物候异,郁郁情内伤。
古称楚多才,弱冠已擅场。博学富文藻,节操诚慨慷。
兹行岂徒然,抗言系纲常。南望钟山遥,白云怀帝乡。
风露日夕清,兰桂发幽芳。与子结绸缪,望望不得将。
平生契分深,白首相激昂。浮荣难久恃,万世一何长。
愿言保终节,青简谅毋忘。
老去长怀旧日欢,新诗改罢已更阑。昏灯照眼真如梦,浊酒盈樽略带酸。
每望河山生感慨,早从风雨识艰难。笑看朔气漫天起,且伴松梅共岁寒。
派接天潢本近亲,更生忠节古无伦。千军守禦来闽路,半岁勤王护宋民。
巷战血流生不辱,剑飞魂逝死能神。风流喜遇莆城友,携手泉扃万古春。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参考资料:
1、楠浦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