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交便是可忘年,要结江西一段缘。
先觉恐犹资后觉,觉机无后亦无先。
猜你喜欢
相逢初不出相期,笑见熙间喜见眉。总是庐陵老禅客,未询其价已先知。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chán)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白鹭儿,品格最高尚。
新长出的洁白羽毛雪都比不上,许多禽鸟大声喧嚷它却独自凝眸沉寂。
它孤独地睡在荒僻茂盛的野草中,久久地卓然特立于潺潺泉水里的石上。
当前山烟云消散的时候,它就展翅迅飞于辽阔的碧空。
参考资料: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2803
2、吴钢补.刘禹锡诗文选注:三秦出版社,1987:38
3、吴在庆.刘禹锡集:凤凰出版社,2014:4
高格:品格高尚。
毛衣:指白鹭新长的羽毛。喧呼:喧嚣,吵嚷。凝寂:宁静不噪。
芊芊:草茂盛貌。潺潺石:立在潺潺流水中的石头。
遥碧:辽阔碧蓝的天空。
这首诗是咏物之作,但又有自寓自喻的况味。诗人赞美小白鹭具有纯洁自守、与众不同的高格调,祝愿着它有远大美好的前程。
“”开头两句,就带有人类的道德评价色彩,作者套用到他所描写的动物身上去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所歌咏的实际对象,决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无知的鸟,而是意象世界中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入。“毛衣新成雪不敌”,小白鹭的品格体现在羽毛的纯洁胜雪,而且不似众禽的喧呼叫噪,好于张扬自炫,而是宁静自守,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孤眠芋芊草,久立潺潺石”两句,形象而具体地刻画出白鹭儿的居处环境和神态。它所居之处绿草丰美,芳馨清丽;所立之石乃在潺潺溪水之中,真可谓“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孤眠”、“久立”两句不仅写出白鹭儿的身姿神态,而且象征着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品格。“”在“孤眠”、“久立”之后,前方没有阻挡,白鹭振翅飞向遥空,“云”在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云彩了,在作者眼里“云”象征着革新的阻力,而“无云”两字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希望在贬谪之后,前方能云雾消散,一片清明,给自己一片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空间。“正无云”而“飞去”更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果敢的行动。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透过白鹭儿的外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前,诗人所描写的白鹭儿的形象与品格,也正是自己的人格操守的形象体现。从这一角度而言,此诗也具有拟人的表现手法。
白鹭儿的纯白无瑕,象征高尚品格,作者用它来比拟革新志士,比较准确、贴切。雪白的羽毛,象征他们的清白无垢;在众禽的喧哗中保持岑寂,象征他们在宦官嚣张跋扈时不随声附和;孤眠在草泽之间,久立在泉石之上,象征他们虽然被贬谪在荒僻远郡,但坚贞不屈,特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后振翼高飞,直入碧霄,更象征他们远大的理想,希望能继续进行革新事业的雄心壮志。对自鹭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从这只纯白的珍禽身上,看到了革新志士的最高尚的情操。
这首诗在《刘梦得文集》中入“乐府”类,是作者学习民歌结出的硕果之一。语言明白如话而流走生动,三、七、五字句相递出现,使句法显得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全诗用入声韵,音长短促,产生直截明快的效果,与内容十分协调。
博士才名贺白流,讵应蚤计到菟裘。
宫中未索清平调,海上聊为汗漫游。
隐几饱看山变态,开轩惟对竹清修。
买邻有志嗟无力,肯与羊昙共睹不。
入山旭光迎,出山月明送。
十里松杉风,吹醒尘土梦。
兹山凡几到,题字遍岩洞。
阳崖树冬荣,阴谷泉下冻。
怪石立谁扶,灵草生岂种。
白云蓊然来,诸峰欲浮动。
高鹘有危栖,幽禽无俗哢。
凌藓知履滑,披岚觉裘重。
尝登最上颠,远见湖影空。
渔樵渡溪孤,鸟雀归村众。
还寻老僧居,隔竹听清诵。
慰我跻攀劳,为设茶笋供。
几年历忧欢,造物若揶弄。
迷途远山林,迟暮堪自讼。
难追谢公游,空发阮生恸。
身今解组绂,明时愧无用。
闲持九节筇,寻访事狂纵。
石屋秋可眠,山猿许分共。
日人新学重格致,馆名博物靡不陈。水族一馆尤诡异,移取龙宫蛟窟来。
人尘海滨辟场筑,复室崇垣周护开。洞门人门阴湿但水气,客行水底同鲛人。
佛子禅心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
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
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
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
囊底诗成无卖处,床头金尽已多时。
元龙豪气依然在,惯守清贫岂足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