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沧海,我家沧海东。独怜今夜见,犹与故乡同。
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泪,顾影愧归鸿。
猜你喜欢
厌家思作客,客久梦还家。两睫抉此月,寸心纷似麻。
亏盈真有度,南北更无差。岑寂谁驱得,开尘放瓮霞。
把酒酹明月,客怀殊不欢。流光当此夕,照梦到长安。
水落龙愁夜,山空鹤语寒。中天宫阙迥,孤对岭梅看。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黄刚.《张维屏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1.
2、重庆出版社.《读点经典·第27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60.
3、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219.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在这个自然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诗歌虽然短小,却隽永清新,为人传唱。
忽见金丝袅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暮角清声杂凤箫,一时冠带似圜桥。谪仙诗句春泉涌,万斛量愁顷刻消。
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左禾右刍}。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後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陪泥乌。
欵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麤。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客说河州事,经营杳未涯。
讶予独无语,贪嗅杏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