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皇逐客投兰若,傍晓衾寒喜且惊。
隐隐似闻开静版,沈沈欲歇读经声。
好将迟暮此间过,强欲论思何处行。
城里有谁能念我,劳渠努力致升平。
猜你喜欢
万里烟云觇岁月,一年人物改衣冠。祇缘汎汎乘舟影,逐作悠悠异路看。
膝下诸孙凭强笑,闺中少妇并催肝。参苓何用资吾老,惟有忧思血化丹。
江山照眼舒清眺,千古兴亡堕眼前。瓜步市长连野戍,佛狸祠古惨荒烟。
柁楼看取平吴日,父老空传饮马年。此日不须开浊浪,好风都属往来船。
江湖肆鲸鳣,沟渎难容身。人情不千日,世事有两心。
朝暮有显晦,日月常升沈。天道我欲问,其理幽且深。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前星光陨太微间,云阙龙归不可攀。惨结玄云迷海岳,泪挥寒雨遍戎蛮。
清都鹤驾翱翔远,缑岭鸾笙缥缈还。遥想皇情哀恸处,万年松柏紫金山。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碑题字。
休寻折戟(jǐ)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2、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359页
藓:苔鲜。
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雪打窗外竹,共卧窗间床。
起来忍饥冻,对坐唯炉香。
写之三尺琴,绕屋声琅琅。
相从无此好,要俶西山装。
西山接飞鸿,路入云水乡。
六月余积雪,冬木今春芳。
群仙竞来往,御风骑凤凰。
我昔曾见之,瞳子瞭且光。
张子长鬣师,沆瀣入肺肠。
为取桥下履,仍传枕中方。
此时觅刀圭,念我双鬓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