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裘弓冶不胜任,又许鹪鹩托上林。两世直庐明主泽,廿年书局老臣心。
山樗敢望依神荚,土鼓偏教傍帝琴。惭听六宫人尽说,苏环有子荷恩深。
猜你喜欢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黄刚.《张维屏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1.
2、重庆出版社.《读点经典·第27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60.
3、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219.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在这个自然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诗歌虽然短小,却隽永清新,为人传唱。
春雷隐隐应灵鼍,纛下西挥指日戈。勒石计时临瀚海,洗兵先自挽银河。
填平云梦降旗盛,饮涸潇湘战马多。记室不才惭授简,帐前亲命制铙歌。
共醉天涯酒。听声声、红牙拍遍,唤奈何否。十载江湖寻旧梦,可有意珠盈斗。
漫分别、陈三秦九。丝竹中年聊作达,谱清商、付与旗亭守。
斜簪插、凭科首。
客踪莫慨杨花走。且暂向、麝煤虎仆,赌雕琼手。黄纸红旗成底事,只有风情堪受。
看锦字、织成绣口。试遣杨枝歌水调,胜木床、三脚娇儿丑。
浮一白、宫斋牖。
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农收争暖日,老病怯高风。
徙倚非无计,心期莫与同。向来欢会处,离合太匆匆。
西京全盛日,宫阙上参天。建章千万户,白昼下神仙。
金琼丽云日,栱角压山川。一朝丧乱至,两观入戈鋋。
渐台既已平,长门随飞烟。物大变亦巨,安荣竟徂迁。
毋怪秦汉君,甘心惑神仙。
花蕾催红欲啭莺,新愁偏傍鬓毛生。犹怜稚子能赊酒,烂醉春盘碧涧羹。
白云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云徘徊为我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