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曾防玉塞秋,岂知八十老渔舟。
非无丈二殳堪请,只恐傍人笑白头。
猜你喜欢
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
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lán)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参考资料:
1、周啸天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3-64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61
绝:断。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曲从别后说起,口气虽平易,然送别的当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这就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起强调别情沉重的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谓藕断丝连。“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杨花如雪)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句中或许还含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少年游》)那种暗示别离情景的意味;二是点明处所系有阑干处,当是高楼;与此同时也就点明了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她在楼上站了很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别时景象,它与前数句的关系不甚确定。可有多种解会。可作顺承看,女主人公既在“凭阑”,不免由望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伤,“人去也”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另一种是作逆挽看,可认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叙腾挪,近乎小山词所谓“从别后,忆相逢”(晏几道《鹧鸪天》)的写法。两种解读都可以,就造就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启发性,体现了作品之妙。
令序凝秋签,欢游驻使轩。
行觞酒筹密,踏节舞韡翻。
榴熟丹房解,萸香紫粒繁。
风头腊轻惨,日脚送斜喧。
镂管新篇逸,吹花旧俗存。
请为丞相寿,长久庆调元。
春寒虚幌曙光低,睍睆流莺隔树啼。睡起捲帘寻不见,一声却在杏花西。
京国相逢记昔年,琼林曾共醉华筵。论交青眼谁偏旧,佐政黄堂尔独贤。
正喜奏功膺宠渥,忽惊捐馆隔重泉。堪嗟旅榇南归处,丹旐翩翩瘴海边。
蛮水滔滔转战馀,主恩遥借外台居。十年谁问康成业,四野人瞻孟博车。
乍觉鹏风驱海蜃,相将军雨足江鱼。汉庭此日推文武,不数重来谕尉书。
愈风陈有檄,止疟杜能诗。虽然医者意,何意亦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