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时偷谒圣,拜跪恐人看。制度更新日,威仪率旧难。
春风频送暖,晓日尚馀寒。反古原非计,问心且可安。
猜你喜欢
耶教传西土,欧人拜舞忙。如何周礼在,翻使汉仪亡。
奇局开千古,斯文系百王。鲰生意何有,日月自辉光。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mèi)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zhè)鸪(gū)鸣。
春江月出大堤坦平,堤上女郎牵手前行。
唱尽新词情郎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啼鸣。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0
连袂:犹联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映:《乐府》作“影”。鹧鸪: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这是第一首。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处君以西轩之爽气,赠君以仙府之名花。
名花芬敷随晓日,爽气萧飒凌朝霞。
山川从此增秀色,尘埃不复留君家。
羡君年少气力锐,况有长才可经世。
驰声京邑盖有年,作幕山州不得意。
漫寻幽景养天真,积明不学陶潜醉。
钱夫子,我今去指湘江边,
洞庭波澜阔如海,与君似隔东南天。
饶州亦有木犀种,真骨来从武夷洞。
自有清香百步闻,烦君为买双株送。
勿云千里移致难,从古物轻人意重。
但将木李对琼瑶,余物区区且安用。
西山积爽不轻吹,日抱秋光隐翠微。定性于朝容一见,玄心何地可孤违。
昨游岩壑经云闭,今忆松盘羡鸟飞。欲理前盟相告语,烟霞久已择人归。
花落江堤蔟暖烟,雨馀草色远相连。
香轮莫辗青青破,留与愁人一醉眠。
北原乔木外,三将旧屯营。
草没金鎚蹟,山应玉管声。
路随关地迥,江背瘴天轻。
异日谁相继,来书第四名。
绮阁延朱夏,花阴昼漏长。
研砂养蜥蜴,刺绣学鸳鸯。
细字中官扇,奇熏外国香。
午窗兰玉梦,惊起谢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