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山三百仞,云压吐油油。蚌螺辞洪涛,陆死昧所由。
濛鸿溯开辟,万川壅倒流。嵚崟堕汩没,漱激重泉幽。
吞舟如山鲸,突兀时来游。戴壳亦狡愤,弄潮镇淹留。
波穷忽蹭蹬,呀呷失所求。含浆恋污淤,涎壁成拘囚。
安知十万代,坏涸茀青畴。委形埋瘴疠,攒集虫蚁搜。
樵苏惊磊砢,舌挢不得收。乘除自古然,天地终悠悠。
猜你喜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
斫取荷花三万朵,作他贫女嫁衣裳。
微垣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参执庙堂刀笔吏,兼提郡国羽林材。
烟尘部索临东夏,节钺朝恩压外台。直拟贼平荅明诏,谁知投杼自天来。
当年文采动京城,尽说江南马长卿。青史可怜成绝笔,白头相见重关情。
内湖柳色春仍好,小院斜阳晚更明。门外画船堪载酒,玉杯尽向故人倾。
昨日清明,今朝上巳。莺花著意催春事。东风不管倦游人,一齐吹过城南寺。
沂水行歌,兰亭修禊。韶光曾见风流士。而今临水漫含情,暮云目断空迢递。
送客多情难语离,仆夫无情车载脂。
平生飘泊知何限,少似新津风雨时。
衮斧留心汉晋閒,岂期谷隐避名难。一人有半随秦去,不得相离释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