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飘碧色淡裙香,秀女村南正采桑。红雨杏花飞片片,素烟柳絮点苍苍。
中林和籁千山远,北陌行人一路长。童小识详推物景,丰年兆瑞现春芳。
猜你喜欢
庄周言达理,吾以蝶为优。
无想亦无梦,有身长有愁。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yǐ)风萦柳絮(xù),绛(jiàng)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hē)手镊(niè)霜须。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苏:即江苏苏州市。
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镊:拔除。霜须:白须。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卷起湘帘小坐。水面锦鳞几个。啖影出青萍,见了人人深躲。
无那。无那。何处音书寄我。
平生浪说齐谐志,杞国有天惊堕地。
不周摧折天柱倾,咄咄古今真怪事。
元气不死桥运兴,千古日月长悬奔。
照见可庵一片心脾真肆兀,挥斥八极游天根。
两眼痴蟆不能食,坐观蝡动自形色。
独吸泠风饮沆瀣,去向南溟六月息。
不学神仙慕安期,陶潜旷达其庶机。
卜筑前窀从与老,太行世路从颠危。
桓{左鬼右隹}槨嘻未达,昭陵玉匣荒丘垤。
东门树槚四时青,独对青山问明月。
孤山梅,逋仙一去唤不回。
三迳竹,空怀二仲人如玉。
处士松,世无郑老遗高风。
何如及今收拾千岩万壑秀,飞廉道前丰隆后。
美人服薜带女萝,自起傞傞舞长袖。
得时为鸣凤,朱时为卧龙,
且问君王气三峰。百年三万六千日,
倏忽起灭天际虹。散发披襟任坦率,
时浇磊磈斟寒碧。眼高一世四海空,
婢膝奴颜死人役。君不见乌栖曲、白紵歌,
长绳不系白日梭,时耶命耶将奈何。
前有香山翁,后有洛阳老。
嘉会不数逢,千载谁复道。
蛟翁此来游,三珠烱相照。
凭谁画作五老图,著我坐隅添一笑。
通眉旧是玉楼仙,昌谷春消野竹烟。誓倒奚囊传好句,人间差有外兄贤。
底事依声两和之?妙言如此寓还卮。郢斤入手丁丁响,吴锦因心乙乙丝。
蓦自看花双眼泪,曾留下酒十香词。韶年绮思浑雕尽,要拉徐娘话昔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