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芳草遍天涯,杜宇声声感岁华。蜀帝有灵犹泣血,吴侬无梦不还家。
空江夜静悲残月,故国春深怨落花。怪底哀啼常向北,长安终是暮云遮。
猜你喜欢
金粉楼台百战场,诗魂唤起恨茫茫。春风春雨愁中夜,江北江南望故乡。
便解倒悬终自苦,只催归去为谁忙。即今带甲神州满,莫更闻声到洛阳。
骥(jì)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qú)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suì),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huī)满,山河战角悲。
傥(tǎng)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参考资料:
1、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渠:他,指骥子。仰:依赖。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遂:不成。雁足: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战角:军中号角。
傥:通“倘”,如果。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迟:延迟。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中间两联“”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烧色回青,冰痕绽白,娇云先酿酥雨。纵寒不压葭尘,应时已鞭黛土。东君入夜,怕预恼、诗边心绪。意转新,无奈吟魂,醉里已题春句。香梦醒、几花暗吐。绿睡起、几丝偷舞。酒醅清惜重斟,菜甲嫩怜细缕。玉纤彩胜,愿岁岁、春风相遇。要等得、明日新晴,第一待寻芳去。
自插笆篱当药栏,旋移花木向中间。东偏只要疏疏竹,开牖莫教遮却山。
南山有猛虎,白额斑斓而锦文。南山有猛虎,白额斑斓而锦文。
目睛铄雷电,齿牙决浮云。出入乘风飙,威加百兽,熊罴豺狼狐兔,惕息莫敢与共群。
山头绝樵采,山底无四邻。终朝攫取行旅食黎氓。
妇女小儿骨骸若丘山。腥秽不忍闻。谓虎汝胡不仁。
胡不学彼驺虞凤与麟。百兽有恒食,胡汝好食人。
汝胡太不仁,吾将上诉汝,诉汝司命君。唶司命君,不汝罪傅。
汝角张,汝翼砺。汝爪距锋以锐。俾汝飞而食,食人万里外。
食人以足,天道好还。忽遇洛阳,三河少年。贲戎发机,卞庄奋拳。
佽飞鼓刃,裴旻控弦。击鼓鸣钲,张网树旗。有角曷抵,有翼曷飞。
割裂其肉,寝处其皮。以首承溺,为百兽嗤。永戒后人,为恶勿长,为善勿疑。
彼不余信,请视此诗。
楚驿南渡口,夜深来客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
旅宿今已远,此行殊未归。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
滇池藤赤人难到,太乙青藜事近诬。林下支来供燕息,省中携去宠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