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得霜乃荣,性与凡草殊。
我病得霜健,每却稚子扶。
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
举袖舞翩僊,击缶歌乌乌。
秋晚遇佳日,一醉讵可无!
猜你喜欢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
点笔袖沾醉墨,谤(bàng)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nóng)。怕见此花撩动。
怪不得这棵花枝怨恨流泪,因为凭你的诗句而把“瑞香”作为“紫丁”的名声扬出去了。你的诗句记吴国的风物土产,继承若司马相如《上林赋》记云梦风物土产的错误。
曹子方醉中提笔写诗,把紫丁香误作瑞香花,而脸上显出了惭愧的颜色。你不必惭愧脸红,我懂得你的情感丰富,恐被这奇香的瑞香花撩动起来。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104-1106页2、(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47页
名通:指通晓了花之名称。吴风:指吴地的风物土产。
醉墨:指酒醉时所写出的诗句。谤花:指曹子方误将珍贵的瑞香花称之为寻常的丁香花,则是“谤”(说其坏话)。情秾:情感丰富。
上片写瑞香花埋怨曹子方误将丁香花名己,而感到委屈,下笔奇兀,引人入胜:“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珍贵的瑞香花被说成寻常的“紫丁香”,不仅抱怨甚至哭泣,可见事关重大,这就暗喻出瑞香花的不同凡响。“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词人自己也站出来为珍贵的瑞香花鸣不平,甚至直批友人的错误。这是延续了司马相如错把芦橘产生在陕西的谬误。文字全用议论,但却带着袒护瑞香花的浓厚情感写出,诚如沈德潜《说诗啐语》所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于是,理念浸透了审美情感,令人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觉自然流转,淡中有味。
下片反转为友人辩护,章法变新,相反相成,顿成奇趣:“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裱。怕见此花撩动。”接着,词人又为友人解围,替他寻找一时误解的原因。全词自批自答,既指出了曹子方的错误,又为之打出圆场,表现了词人与曹子方的友谊深厚,亲密无间。
此词在颂扬瑞香花之珍贵,却从友人曹子方误称其“紫丁香”写起,从侧面落笔,效果尤见显著。全词直抒胸臆,平易真切,笔法跌宕,体物寄意,可谓素描本色。
公不见锦衣白璧谁家郎,春风得意寻春忙。红云步障三十里,一色繁艳无馀香。
又不见玉川秾李正清绝,夜携仙客通寥阳。连天剪刻万枝雪,缟裙练帨看明妆。
古来胜赏不易得,况乃花下延舒光。豪端顿挫役万物,如彼枣叶持针芒。
昔人曲水咏觞处,茂林修竹空宫墙。骋怀吊古赖何物,曲生风味安可忘。
自怜春色不到眼,归卧北窗书满床。
羽扇纶巾拥帅权,高才大纛拂云烟。初闻父老诵嘉语,绰有风流似昔贤。
谪籍数年居瘴海,功名无分勒燕然。空馀雪浪斋中石,留与邦人万古传。
春山时独往,榛秽旋芟斸。
飞泉蔽幽岩,杳蔼疏朝旭。
光垂白龙髯,鸣漱寒潭玉。
半壁生昼寒,阴草润秋绿。
穿藤出溪口,流沫萦山足。
莫遣吏人来,方歌白云曲。
豺狼立道周,行旅限东西。我生理酸楚,岁暮犹麻衣。
尽室出故里,生涯多差池。莱妻对我啼,稚子日受饥。
形容饱风雪,摧折非平时。世事就浇凉,吾道将安之。
三韩在何处,黄金不可为。焉能有羽翰,飘去从安期。
南山带城曲如抱,清溪绕郭明于缟。溪边红树岭头云,秋去无人共幽讨。
登城倚阑发浩歌,俯仰岁月悲蹉跎。天地岂是有情者,人何对此伤情多。
无情物态年年好,有情之人空复老。不信问之往来潮,沧桑岁度蓬莱岛。
新月纤纤淡欲无,时闻鱼跃隔菰蒲。
篮舆小放湖堤上,信有人间白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