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恻临歧路,苍黄对远天。春风官舍柳,暮雨石林烟。
樯燕来还去,山云断复连。今宵何处泊,愁坐扣离舷。
猜你喜欢
适越一轻艘,凌兢截鹭涛。曙光金海近,晴雪玉峰高。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piān)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参考资料:
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济:渡。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晚霞销尽月明钩,万顷无风一水浮。
长怕舟师深击楫,自令洄洑起中流。
汉使得张纲,威名摄远方。恩沾柱下史,荣比选曹郎。
江带黔中阔,山连峡水长。莫愁炎暑地,秋至有严霜。
平生自谓刚,百炼成绕指。丑枝还著花,一笑诚可已。
相欢曾几时,往事同覆水。奇情谁能羁,绝世骋恢诡。
勇决实起予,我乃不如尔。龙剑何必合,小别辄万里。
琅琊王伯舆,区区为情死。
数曲青溪山数重,山深日暮已鸣钟。忽闻行客门前语,来觅幽人林下踪。
初接风流殊历落,更张灯火倍迎逢。不须便去疑无待,已有黄粮在宿舂。
昆丘侍郎南霍仙,身骑於菟雪毛鞯。
芙蓉结旌紫云导,望舒参乘丰隆鞭。
晨朝东华天帝所,班在玉斧茅盈前。
帝矜下土沸螘垤,往哉为洗中原膻。
扶桑五色枝拂日,蔚蓝一碧壶藏天。
祥飚吹衣被发下,轮囷旁薄烟非烟。
泰山乔岳气矗矗,长江大河胸渊渊。
五三六经济世学,尽得庆历诸公传。
丝絇倦踏龙尾道,玉辔直上羊肠巅。
印方趣视已走敌,担未及驰先行边。
黄牛皂郊撤戍堡,左洋右沔闲屯田。
规摹了了入眼底,奠而后发矢脱弦。
长安可到只十日,祁山不出今几年。
甲申有谶为公设,席卷关洛趋幽燕。
命珪相印明骑火。碧瞳黑鬓宜貂蝉。
槐龙不动昼阴永,瑶草无际春风妍。
苍生元气秋叶薄,善类命脉游丝悬。
保兹天子属山甫,愿献大雅蒸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