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却瞿唐峡,郎船何处流。门前乌桕树,留著系郎舟。
猜你喜欢
郎去遗红豆,巴山暖易生。妾留多夜雨,枕上怨无晴。
巴水急如箭(jiàn),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个月时间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93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内。巴水:指三峡中的长江水,因处在三巴之地,故名。
诗中巴女的丈夫大约是乘船东下去经商,所以诗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极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道出了女子当时的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
诗中前两句写水、写船,“急如箭”“去若飞”两个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实写,又含蓄地写出了送行者洒泪惜别的细微心理活动。在诗中主人公看来,顷刻离别,去若离弦,万千心事还没有来得及说,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尽头了,这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接下两句是对巴女内心活动的直接刻画。巴女送丈夫离去以后,落泪如雨,痴痴立在岸边,她默然地计算着:“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暗寓出身隔异地,夫妻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团聚的悲伤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极不便利,各种物质条件的贫乏,往往客死异乡,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独守的商妇,大多形同孤寡、无依无靠,她们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她们与丈夫离别就象生离死别一样。本诗就在对这种无限惆怅的情调的描写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这首诗从题材到语言与六朝民歌几无区别,形式朴素简洁,语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巴女那种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
重来寻野兴,淡月半松林。
一寺俨如昨,双溪清到今。
乱馀僧改貌,秋老客惊心。
自觉身如寄,山林滋味深。
望极空蒙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
万顷澄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英贤宇内每相闻,共道清才最出群。珠海寺边劳系舸,菊坡亭下更寻君。
诗歌早擅长城号,弦箭曾飞愈疾文。自识雕虫非壮志,未将人地儗渊云。
欲知其姓草肃肃。谷中最累低头熟。鳞身甲体永兴福。
青春苦难挽,白日良易斜。花飞尚满砌,柳密惊藏鸦。
寒窗忽当日,山崦知谁家。红榴笑疏林,始著三两花。
繁阴护朱阁,芳姿夺明霞。颇忆少年日,千金醉繁华。
当时石榴裙,六幅围绛纱。美人隔秋水,相望天一涯。
想像系楚腰,依稀似丹葩。对花谁与论,搔首空叹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