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欲落风在林,前啸狐狸后悲禽。问子行役向何所,大江自北黄河南。
江水东入海,河流日澎湃。河伯何不仁,屡作人民害。
君不见今年六月黄河决,生灵百万皆鱼鳖。况复干戈海内多,江淮浩浩常流血。
我已轻出子复尔,掺执子袪不可说。吁嗟岁阑风雪寒,长途愁子衣裳单。
樽前强起互相酌,为子高歌《行路难》。歌成予亦从此去,回首江南渺烟树。
猜你喜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白日君将去,黄垆我尚留。莫言朋友义,能免众生忧。
残雪填沙碛,悲心满壑沟。何时垂鹤翅,尽驾入云游。
华亭郭西偏,云是陆瑁居。宅墓了不存,况此池中鱼。
纤鳞依藻荇,采取无复馀。皇风反淳古,数罟或可除。
远寻禅老叩林霏,松栝藏门尽十围。
好事只余投白社,娱人况复自清晖。
帆前雨重怜峰去,寺杪湍惊想瀑飞。
休夏再来曾有约,何时心迹两皈依。
鸱夷本高智,所志在五湖。遗迹已千载,出处真吾徒。
俯视沧波渺,仰看明月孤。散发弄扁舟,何论越与吴。
日月无私照,乾坤有至仁。玉堂徵使者,铜柱劳王臣。
星入龙编野,风清蜑海尘。归来公事了,黄阁重丝纶。
泽国春生,葑田青接重湖浅。鸳凫弄暖。得意烟波远。
阴遇元宵,晴望花朝转。和风扇。群芳开遍。应过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