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浆滴滴入诗喉,香气犹沾碧玉瓯。恰似鬓边花落下,芬芳常在美人头。
猜你喜欢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qiè)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xiè)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参考资料:
1、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10-311.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中文系,2009:248-249.
妾:花蕊夫人自称。
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更无:一作“宁无”。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酌酒酬春醉晚红,谁知书剑两无功。
渔竿冷浸半丝月,牛背闲消一笛风。
仙梦不随狂蝶乱,家书只倩素鱼通。
友声更拟迁乔去,底似人情较异同。
一水来不极,两山青欲连。
夜雨瀑初涨,昨云路难缘。
此宁有人迹,四顾风竹喧。
渡桥复何归,倚崖桃初然。
云收风止晚晴初,池减波痕见绿蒲。鹭入田行如数步,鸦随林去似相呼。
赋形宇宙真如寄,息意林泉不是迂。疏柳欲黄枫渐赤,来今去古几荣枯。
书生禄遫空自怜,三年官满囊无钱。
身如绊骥心千里,安得一舸西风前。
令君磊落济川手,留滞亦怜穷独叟。
大舟百尺影白虹,借我搬家我何有。
函牛之鼎著鸡肋,涓滴渠须瓠五石。
劣留两席寘图书,辇石囊沙压摇兀。
典衣买酒饷三老,槌鼓鸣锣人看好。
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绝倒。
百年唯适意,富贵欲何如。直道人情远,迂儒世务疏。
溪山留造化,天地饷樵渔。尔辈成名后,应思早遂初。
秋色遍西原,行吟野兴存。
坂田通堰熟,溪水度滩喧。
宿鸟分投树,归牛各认村。
幽居乘夜返,松月在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