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香小洞曲珑玲,衣染幽兰叶叶馨。脩到今生兼福慧,亲题诗上照春屏。
猜你喜欢
手拈红豆记琵琶,的的亲封捉臂纱。侬自愿栖金井树,不知郎可是桐花。
果然公瑾似醇醪,情比秋江八月涛。学赋梅花篇未了,又弹清泪赋离骚。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直自牧之怀古后,适当慧远送图来。
作意每不偶,邂逅与心会。
畴昔问寒梅,李园不成醉。
今夕亦何夕,见此万花最。
独立如高人,凛凛尘世外。
藤藓半侵剥,风雪几颠沛。
蕞尔篱落间。劲气夺松桧。
下视桃李场,碌碌千百辈。
古淡不入眼,何能供世嗜。
苦心抱岁寒,天其知我矣。
此行得此花,嶷然为增气。
置之几席间,相对喜不寐。
有果硕不食,明朝日南至。
芽蘖蔌未知,尔乃太蚤计。
三嗅味清绝,令人发长喟。
地肺重阳师父,吕公专遗云游。秘玄隐奥访东牟。钓我夫妻两口。十化分梨匠手。百朝锁户机谋。千篇诗曲拽回头。万劫同杯仙酒。
尘涨冲头不识泥,朝来也解滑霜蹄。
两公玉句惊风雨,把翫都忘日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