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原,漠北墟其无人。但见风驰霆击,沙石的砾争飞奔。
歼渠魁,丧厥元。自馀跂行喙息百一存,寡妻弱子俘军门。
皇帝德大,盖载远迩。曰予不孥戮尔。多赐缯帛,美酒甘食,与之更始。
传告众人,赦女胁从贷女死,盍归来乎圣天子。
猜你喜欢
寂寞掩柴扉(fēi),苍茫对落晖(huī)。
鹤巢(cháo)松树遍,人访荜(bì)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líng)归。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荜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烟火:指炊烟。一作“灯火”。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茅舍晨鸡复暝鸦,暮年别自是生涯,贪眠久已遗人事,对酒犹能惜物华。
出有儿孙持几杖,归从邻曲话桑麻。
日长亦莫憎春困,小灶何妨自煮茶。
宝界凝三岛,雕台绝四乡。
江心悬法镜,渡口出慈航。
塔镇龙王藏,龛依雁子堂。
溅涛销画彩,隐岫湿炉香。
夜榜投僧火,春帆引佛光。
已闻潮是梵,宁指蜃为梁。
咒食灵鼋喜,斋心老桧凉。
望来炎暑薄,歌罢海天苍。
素爱中泠水,兼依大法王。
誓当涤尘袂,高卧片云长。
凛凛望夫石,上有姜女祠。姜女伊何人,庙貌永不移。
风霜透巾帼,冰雪老容姿。乾坤历万劫,血泪犹双垂。
守险本在德,长城亦何为。一哭且莫当,安能保边陲。
今朝过其下,驱马独迟迟。叹息秦皇帝,不若一蛾眉。
娟娟庾梅冰雪蕊,翛翛嶰竹青琅玕。梅熟兼盐调鼎鼐,竹老垂实来凤鸾。
画史高情真绝俗,丹房閒对可忘餐。董家岂乏庐山杏,此植清贞经岁寒。
翩翩文藻起平原,白首含香奉至尊。解组初辞夜郎国,题诗还到孝王园。
关门积雪风犹惨,河水新杨日渐喧。宣室岂应忘召对,知君不负仲长言。
多年书问断,湖海竟悠悠。一见心虽满,相看泪忽流。
彩烟山色暮,碧濑月痕秋。明日登程去,鹡鸰河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