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后花前别思牵,离乡怕读道衡篇。春来景好先人日,客里愁深况少年。
千里远回孤棹梦,片帆摇破大江烟。草堂此后传诗去,应使家人一惘然。
猜你喜欢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一上高亭日正晡,青山重叠片云无。
万年松树不知数,若个虬枝是大夫。
始待空冬岁不华。还教呈瑞怨贫家。若为高下总无嗟。
日照华檐晴后雨,风吹飞絮腊前花。天公何事不由他。
缺处还孤守,圆时亦独栖。
何曾闻合壁,只见是如珪。
桂子遗秋信,方诸寄夜啼。
建章残漏促,又伴玉绳低。
昔闻李太白,山东饮酒有酒楼。今我登楼来,北风吹发寒飕飕。
太白天酒仙,人间不可留。金光绛气九万里,翩然而上骑赤虬。
左蹴大江涛,右翻黄河流。手攀北斗招摇柄,琼田倒泻银湾秋。
银湾吸乾日月液,蟾惊乌泣黄姑愁。太白方悠然,掀髯送汀鸥。
炯如晓霞一点映秋水,红痕微涌玉色浮。太虚变化如蜉蝣,仙今何在不可求。
惟有胸中灿烂五色锦,化为元气包神州。我欲起仙从之游,安得羽翮飞上昆崙丘。
东风坠云翰,陋室生光辉。重沐一开缄,慰我久别思。
为言乐道善,速我褒贤诗。恭惟侍读翁,忠孝世所知。
清容人中彦,草庐天下师。二老既有作,我焉敢措词。
及观家乘叙,潜德良无遗。自揆非巧匠,缩手惟嗟咨。
吾闻许文正,道德开皇基。文明耀中土,四裔犹蚩蚩。
译经入国语,训迪良在兹。所以化庭贵,抚字皆伦彝。
野堂嗣爵秩,来守甬水湄。濊泽被民庶,懋德隆本支。
择配贰帝室,万国瞻母仪。王正肇厥始,诸公咏重熙。
大哉圣人道,终古常如斯。
有美瑶卿能染翰(hàn)。千里寄、小诗长简。想初襞(bì)苔笺(jiān),旋挥翠管红窗畔。渐玉箸(zhù)、银钩满。
锦囊收,犀(xī)轴(zhóu)卷。常珍重、小斋吟玩。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似频见、千娇面。
美丽的瑶卿是位能诗能文的才女,从千里之外寄来了一首小诗,一封长信。看了这封信和小诗,眼前不由得呈现出她刚折纸准备书写时的样子。她在红红的小轩窗边,挥动翠管,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不管是小篆还是草书,都写得恰到好处,或笔力遒劲,或笔姿优美。
我把它们用锦囊收起,用犀轴卷起,很珍视它,经常在书房里欣赏把玩。更把她的书信看成珠玉一样珍贵,常常放在怀中,衣袖中,不时地看一看,每次看见书信,就像看到她千娇百媚的容颜一般。
参考资料:
1、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5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凤衔杯:词牌名,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四句四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双调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瑶卿:神话传说中王母的侍女,貌甚美,此处指代柳永之妻。染翰:写字作诗。襞:裁纸。苔笺:用苔纸制成的小笺。翠管:毛笔,因笔杆以玉制成,故称翠管。玉箸、银钩:分别指篆书和草书,此处虚指书法。
犀轴:犀角做的轴,用于书画装裱。
词中赞美的红颜知己瑶卿,有着其他歌伎所不具备的才能。她能诗能文,书法秀丽道劲,在柳永远游吴越之时,她写赠小诗和长信,使词人深感欣慰而倍加珍惜,时时展读,怀想其人,和她有着很深的知己之交。
上片“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以记叙的方式介绍瑶卿的才能和她在千里之外寄来书简的事实。瑶卿这位美人有文学方面的才华,她从千里之外的京城,特意向“我”寄来亲笔书写的小诗和长信。“想初襞苔笺,旋挥翠管红窗畔。”由赞美她的才华而想象她濡毫挥写的神志。这两句以细节的刻画,表现出瑶卿在写书简时专注雅静的神情,表现出一种文静和聪慧之美。她折叠好淡绿的笺纸,在朱窗之下挥运翠玉之管,笔势飞动,字如珠玑。“渐玉箸、银钩满”两句形容她的书法,她写的字体是玉箸小篆,行笔匀均沉稳而笔画道劲丰满。虚词“渐”表现出运笔的特点,“满”字则形容出笔画的充实劲健。
下片转换角度,写词人对瑶卿所赠书简的珍爱,表达对她的赞赏与想念之情。“锦囊收,犀轴卷”,词人将她的书作用锦囊收存,用犀角的轴头装裱,可见其珍视和宝爱。“常珍重、小斋吟玩”,经常怀着珍重的心情,在书斋之中展视吟赏,把玩不已。“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比前两句更进一步,小斋吟玩还不能尽兴,更是将它当作珠玉宝贝一样看待,经常带在身上,藏之怀袖,不时地拿出来欣赏,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似频见、干娇面”,词人睹物思人,每看一回她的手书笔迹,就是对她的一回怀想和思念。
古人云“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凝聚着瑶卿情意,表露出她的兰心蕙质的“小诗长简”,是词人与她展开心灵对话的绝佳媒介。可惜的是,词人并没有在作品中引用过瑶卿的诗句,也没有在其他作品中对瑶卿有过稍为详细的交代,以致使瑶卿成为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