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闲夜

独无外物牵,况复门深闭。晚景敛残霞,光寒日初泄。
寥寥空斋中,把卷消寒夜。然灯对古人,相对还相悦。
道由潜心通,坐久尘想灭。落叶响长林,碧井寒泉冽。
万象汇其中,古今一冷热。人生天地间,百年如梦结。
孤影伴残编,心幽趣自别。
猜你喜欢
小奴缚(fù)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pēng)。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yǐ)山阁。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参考资料:
1、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喧争:吵闹争夺。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斥:斥责。
得失:指用心于物。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
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乌哺仁人之林。
养生事亲汔师古,炊玉爨桂能至今。
岁暮三十裘,食口三百指。
寒不缉江南之落毛,饥不拾狙公之橡子。
平生荆鸡化黄鹄,今日江鸥作樊雉。
人言无忌似牢之,挽入书林觑文字。
更蒙著鞭翰墨场,赠研水苍珪玉方。
蓬门系马晚色净,茅檐垂虹秋气凉。
湔拂垢面生寒光,汉隶书吕规其阳。
吕翁之治与天通,不但澄埿烧铅黄。
初疑蛮溪水中骨,不见鸲鹆目突兀。
但见受墨无声松花发,颇似龙尾琢紫烟。
不见罗縠纹粼粼,但见含墨不泄如寒渊。
往在海濒时,晨夕亲几杖。
恪居有官次,遣吏问无恙。
抚摩宝泓置道山,郁郁秀气似舅眉宇间。
其重可以回进躁之首,其温可以解横逆之颜。
乌虖端是万乘器,红丝潭石之际知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