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忽半百,两鬓雪霜侵。只笔随孤影,寒灯伴苦吟。
侯门甘却步,世路每惊心。万事吾知命,曷云感慨深。
猜你喜欢
人间惯反复,世事总迷离。壮志从何说,多情只自欺。
兴来犹笑骂,老去黯伤悲。面目终难改,画眉不入时。
诗成聊自咏,对影感纷纷。剩有丹心在,幸无媚骨存。
难圆游子梦,辜负美人恩。天意原如此,升沈不足论。
渝州独为客,伏枕夜漫漫。风静车声绝,月斜树影寒。
浮名抛去易,大梦醒来难。犹忆西崖下,山花秀可餐。
无恙(yàng)年年汴(biàn)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dī)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参考资料:
1、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56-57
2、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无恙:安好。汴水:古河名,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曾是句:长堤,指隋堤。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近:靠近。迷楼:楼名。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该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
其一为王世禛首倡,描摹红桥风物。谓其坐落于绿杨城郭,登桥四望,徘徊感叹,亦当自迷。容若和之,曰为怀古。除了“旧时明月”,其所怀者,应当还包括长堤锦缆。前者乃自然物象,指明月照耀下的扬州;后者社会事相,指隋炀帝至汴京,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场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汴水年年,水调声声。眼前物景似乎并无变化。上片布景,以“无恙”二字,说明一切。那么,当年经过汴水,巡幸江都的帝御龙舟及萧妃凤舸,至今又如何呢?
长堤上,清瘦绿杨,不是曾为牵系过锦帆的彩缆吗?眼下所能见到的,尽为愁思笼罩。隋帝建造迷楼,已与宫女的玉钩,一起埋葬。下片说情,以长堤锦缆与清瘦杨柳对举,说明江上景物依旧,眼下人事全非,并以玉钩、迷楼,对于当年的人和事,表示哀悼,为寄吊古之情。词章因红桥之名,哀乐交乘,与原作之徘徊感叹,同一怀抱,可谓合作。
有心待搦月中免,更向白云头上飞。
公溥思亲疏,文舆作伴归。几年同绛帐,到日两莱衣。
日决冥冥翼,心悬猎猎旂。樊笼有羁鸟,争得羡群飞。
圣代雄藩尚练兵,将军意气重横行。登坛久论安边计,倚剑平临近海城。
玉帐鸣笳通远戍,青丝归骑出连营。悬知汉主垂思虑,始信票姚独羡名。